商业洞察 丨 作者 / 刘润 整理 / 一阳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504篇原创文章
有一天,你的同事小李风风火火来到你面前,大声说:“你怎能这样呢……”
你也没好气地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
小李不等你说完,又怼了你一句:“别解释了,我听到的就是这个!”
你站在那里,气得发抖。
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被误解的情况:被老板莫名其妙地说了一通;自己表达的很清楚,对方却把你拉黑……
被误解也很难解释清楚,常常生闷气,对我们造成很大困扰,心中的愤懑也难以平复。
之所以生闷气,难以平复,是觉得明明对方错了,为什么对方却死不肯承认呢?
真的是对方错了吗?
对方很有可能觉得他被你误解了,也觉得委屈。
你是怎样的思考逻辑,他又是怎样的思考逻辑?
有没有一个逻辑明确告诉双方到底谁错了?
在此声明一点:这篇文章讨论的事情不包含法律规章能够完全判定的,法律规章能够判定的,也不需要我们讨论谁对谁错。
— 1 —
今天分享一个观点给你,也许对你有所启发: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
这个逻辑看上去有点霸道,通过我儿子小米的故事来解释下。
我儿子小米现在10岁,记得有一天,小米与他的外婆在玩耍。
外婆递给小米一个玩具,在递的过程中,外婆没注意,小米的手臂还没伸过来,外婆就松手了,玩具啪的一声掉地上,摔碎了。
小米同学很生气地说:“外婆,你怎么不看一下就松手了,我很喜欢这个玩具,我的好玩具摔碎了。”
外婆在一旁不断安慰小米:“是外婆不好,是外婆的错,你别不高兴了。”
玩具掉地长摔碎了这件事,真的是外婆的错吗?
这件事在我看来是小米的错。因为这个玩具是小米的,玩具摔碎了,损失最大的是小米。
因为就算小米不断埋怨外婆,并且为这件事哭了很久,损坏的玩具也不会复原。
小米已经是10岁的小朋友,完全可以对自己的玩具负责。
他如果意识到这件事是自己的错,会对自己的玩具加倍爱惜,下次会更加注意,避免让玩具再摔在地上。
相反,如果他认为是外婆的错,对玩具的责任心没有因为这件事有一点点加强,以后肯定还会发生玩具掉地上摔碎的事情。
同理,如果这个玩具是外婆的,损失最大的就是外婆,这就是外婆的错。
所以,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
一件事发生,你的损失最大,就要记住,这就是你的错。把错误看作惩罚,你才会想办法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 2 —
那么你被误解了,谁的错?
明白了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你首先应该问的是:你被误解了,谁损失最大?
那就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你被误解了,你损失最大。
你给下属安排了一个任务,问他听明白了吗?他说听明白了。他就去做,做完后就像没做的样子,听他解释,显然不是当初你给他说的。
这个时候是谁的错?
是你的错,虽然你被误解了,但你的损失最大。
你错在没有把任务交代清楚,把任务交代清楚是你的责任,下属没有把任务听明白的责任。
但是如果意识不到这是你的错,把他叫到办公室,臭骂一顿是没用的,没有办法改变未来的结果。
另外一种情况:你被误解了,别人损失最大。
有人来问你的建议,你告诉他,你过去是怎么做的,听完之后,他认为自己听明白了,就去做,没想到最后遭到损失。
这个时候是谁的错?
是他的错,他的损失最大。你把该说的话都说了,他的损失是他的责任。
— 3 —
建立了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这个逻辑,就相当于多了一把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尺,许多曾经困惑你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你在拥挤的地铁上被别人不小心踩了一脚,谁的错?
对方礼貌道歉,你觉得无所谓还好,如果大动干戈,那就是你的错,你完全可以选择避开高峰期或者选择其他交通工具出行。
你听取别人的投资建议,最终赔钱了,谁的错?
也是你的错。不管对方投资多么成功,你听他的建议,最终是拿自己的钱投资,遭受损失,也是你自己,你得为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
知道了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就应该承担责任,会对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996有新的体会。
996这件事不能把它理解为加班,要理解为勤奋。
勤奋这件事是谁的责任?是你的责任。所以我们在谈996的时候,我们并不是讲给企业主的。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主,你要求你的员工必须996这件事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企业主本人,你应该选择自己比别人勤奋,这是你自己的责任。
最后的话
判断谁对谁错并不是让我们站在道德至高点,而是让自己更好。
如果不能建立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的逻辑,未来你可能会不断怨天尤人。
遭到损失后,你会不断怪罪你的合作伙伴,怪罪你的员工,怪罪你的客户,甚至怪罪这个时代。
你永远在怪罪别人,怪罪之后不起作用,反而损失不断扩大。
有了谁损失最大就是谁的错这把标尺,你不用纠结被误解,许多事情将变得简单,对自己损失大的事情主动承担责任,事情也会更有掌控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