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翼城 多彩非遗——目连戏

2019-07-27   大众融媒

编者语


树大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勤于耕耘,方可茁壮成长。我县的“非遗”保护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下,已经在社区、校园、景区等各种场所绽放异彩。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主题是“非遗保护,中国实践”,倡导“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重温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在福建工作期间为《福建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深深感悟到保护好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就是延续一个地方的“根”与“魂”。我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3项,市级10项,县级54项。为进一步传承、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县文化和旅游局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以“非遗保护,中国实践”为主题的宣传专栏,展现“非遗”保护成果,尽显“非遗”传承魅力。




目连戏




目连戏,2011年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属传统戏曲类。

目连戏是流传于翼城比较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以专演《目连救母》而得名。目连戏曲调悦耳动听,既能表现欢畅明朗的气氛,又能反映苦怨悲哀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群众欢迎。目连戏在翼城只演《目连僧救母》和《游地狱》两大本戏(共24场),可演三天三夜。南撖村老艺人们的回忆说,据上辈口述,该村在清康熙年间只是隔六年搬神时唱一次目连戏,到了清朝末年,村里组建了南撖民众剧团,以演此剧走村串巷演出,当时很有名气,兴盛时,剧团演出达50余人。一直到解放前,南撖的目连戏相当热闹。不仅本县群众看戏,甚至曲沃、浮山、绛县、沁水等县的群众也赶来看戏。不少村都派人到南撖学唱目连戏,两坡、西阎、沟西、东石桥等村相继移植上演。




历史渊源


《目连救母》的故事源于佛教经典,北宋始有《目连救母》杂剧。其主要情节为目连系释迦摩尼十大弟子,全家祖传吃斋行善,但因其母刘氏破斋动荤,被阎王扣入地狱。目连是个孝子,决心入地狱救母还阳,但转生后为白犬的刘氏任行恶不善,目连只好失去行孝之报,死心去西天求佛取经。

目连戏的唱调有“平高腔”、“花高腔”、“西江月”、“上马调”、“平调”、“哭调”等30多个,主要分为平调和高腔两大部分。平调以七字句为主,高腔以十字句为主,都是上下句结构。其伴奏乐器有鼓板。大苏钹、小钹、小锣、战鼓、梆子、铜铃等。



目连戏的艺术特点

目连戏在艺术上明显特点是:

一、由于此剧种是有说唱艺术演变而来,同其他剧中相比,在某些表演上幅度较小;

二、在化妆方面,凡是神人,脸上必须带有金色,牛头、马面、大鬼、小鬼等角色则戴面具;

三、演出引人注目的《游地狱》时,戏台上的棉油灯全部熄灭,将三大碗酒点燃,放在台上,用发出的蓝色火焰做灯,使整个地狱场面显得阴森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