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记录战士英勇顽强的抗疫精神;
以纸为媒,书写英雄不懈抗争的时代光芒。
这是一次对历史群英的真实记录,这是一次对人间大爱的无限展示。记者,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湖北武汉疫情防控凝聚起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我省选派由吉林日报、吉林广播电视台、中国吉林网7位骨干记者组成的我省融媒体武汉报道组,随同前线指挥部一同到达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雷神山医院、金银潭医院、汉阳体校方舱医院……在武汉,报道组的采访足迹踏遍了吉林医疗队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疫情的最中心,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战“疫”前线的点滴,书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45天里,报道组与中央媒体、湖北媒体联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视、长图、短视频、抖音等新媒体形式,刊播各类新闻报道数千条。其中多篇报道被央视、央广新闻、人民网等国家主流媒体转载。
吉林日报记者李晓静在武汉身兼多职——吉林省支援武汉前线指挥部副总指挥、吉林省赴湖北融媒体报道组领队、报道组临时党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她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精力和体力。40多天来,她不仅要完成这些工作,还要时刻牵挂报道组成员的安全,随时疏导他们的情绪,鼓舞他们的斗志。随着报道组成员陆续返程,她依然选择留下来,承担更多的报道任务,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
“流泪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感动。”医疗队的每名医护人员身上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在武汉的每一天,李晓静都会被这些故事所感动。“因为距离新闻当事人近,距离新闻现场近,我们的心情更加澎湃,我们下笔才更加有力量。”她激动地说:“作为报道组成员来到武汉,是我一辈子最值得回忆的经历。我可以骄傲地对我的儿子说,在武汉最困难的时候,妈妈和一群勇士一起来过。”
吉林日报记者陶彬亲眼目睹了报社领导、同事们为即将奔赴武汉一线采访的记者李晓静壮行的感人场面,望着昔日的同事踏上征程,她再也坐不住了。“我要去武汉,我要上一线!”一天时间准备行囊,她如愿踏上赶赴武汉的征程。在飞往武汉的飞机上,她突然发现一份特殊的礼物——十岁的儿子给她的一封信:“希望妈妈和每一位逆行的勇士都能平安归来,城市恢复往日的车水马龙,人们擦肩而过打着招呼,我们这群孩子奔跑在操场快乐地笑着……”儿子的鼓励,更坚定了她的信念。陶彬告诉记者,在与医疗队队员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没有扛过枪,但却是一起戴过口罩的战友。他们约定好,待平安回去一定摘下口罩和护目镜,看看一起奋战那么久的战友究竟长啥样!
吉林广播电视台首席记者丛龙静,是我省融媒体武汉报道组最后一批返吉记者之一。在报道我省支援湖北五批返吉人员在武汉返程的网络直播中,从前期的彻夜准备到当日连续几个小时的直播,她既是记者,又是摄像,也是主持人,竭尽全力讲述医护人员背后的故事,捕捉每一个感人的瞬间。
吉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资讯中心的赵孟秋回忆,因为大家都戴着口罩,所以医生护士经常会把照片弄错。赵孟秋非常感动,“这背后体现出医务工作者不计名利地默默付出。为了抢救生命,名字不重要,样子也不重要,战斗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最重要。”
3月8日,一场庄重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我省支援武汉前线指挥部举行,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张旭岩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他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我的愿望,这是我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崔志远是吉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名摄像记者,他是镜头背后的掌镜人。支援武汉的第5天,从小把他带大的姥爷突然去世,他大哭了一场,然后扛起摄像机——拍稳画面、对准镜头、收好声音,继续奔波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
让中国吉林网记者越明印象最深刻的是吉大二院护士王嘉琪说过的一句话:“武汉最美的不是樱花,是武汉人感恩的心!”当天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有4位患者出院,他们隔着防护门不断向医生护士表示感谢,连连鞠躬。王嘉琪被这一幕深深感动,瞬间泪奔,哽咽着说出了这句话。越明说,这句话经过我省融媒体武汉报道组的报道,让武汉人民真切感受到了“吉林温度”,更让两省的情谊更加绵长。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关键时刻冲得上,危难关头豁得出。我省融媒体武汉报道组深情讲述吉林抗疫故事,为我省抗疫英雄留下了独一无二的“珍藏版”,更为吉林人民交上了一份大爱“答卷”。
来源:彩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