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双11”购物买买买找到了正当理由:向老祖先们致敬

2019-11-04     漫成都

十一月的主题,是马爸爸的购物节。

双十一,本来因为形似的关系,成了“光棍”节,但在买买买的PK下,“光棍”败下阵来,无论单的还是双的,人人都过成了购物节。不过,最近好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说,这届双十一是难的一届;看完各种规则,就各种焦虑;买东西比考试还难……

是的,你我都有一辆车,就是购物车。这天,当我又在往购物车里加商品时,突然脑子一热,如果我们穿越了,古代有购物节吗?古代人买东西焦虑吗?一番搜罗下去,发现古代人也有购物节,并且我们老成都最积极,竟然每个月都有购物节?!而且是真正的边过节、边购物、边玩耍,不要太潇洒了!

这样一比,我们的双十一简直弱爆了!究竟古代人是怎么过购物节的?欢迎走进本期的【漫成都 新知】,给我们买买买也找个理由,这是向祖先们致敬呢!

放眼全国来说,还没有我们成都人这么放肆,购物节虽然也很多,但基本都是跟着时节走的,主要有这几个: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

拿春节来说,这很好理解,谁家不过年呢?过年就得囤年货,古代有一个应运而生的集日,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集”,也被称为“赶腊集”、“赶年集”,这基本是古代最大的商品集市里,一个家庭所需要的东西,应有尽有,阖家老小,见者有份,一起来买买买。

1941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赶集日的村镇里热闹非凡

这个集日存在的时间也很久,在一些乡镇,现在还有类似的市集存在。

春节之后,就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太平公主遇到薛绍,就是在元宵节上,古代的女子这天是可以出门的,所以热闹非凡,上元节的一大主题是观灯,所以卖灯笼的最多,不过其它卖的,这一天同样也很多,街上还有各种各样的吃食。

让人想不到的,是清明节,古代人要出去踏青、扫墓,相应的市集也就出现了,就像《东京梦华录》中写的,“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以纸糊架子盘游出卖。潘楼并州东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闹处亦卖果食种生花果之类”,除了各种祭品可以在此时买,也有各种吃食。

1941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赶集日,市民在买生活用品

刚才的《东京梦华录》里,点到了一句“亦如七夕”,古代的七夕节也是一个买买买的好时节,七夕不仅是织女牛郎相会,也是年轻女子的乞巧节,《醉翁谈录》里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除此之外,其他商品也是琳琅满目,这个节日还特别热闹,车马不通,至夜方散,基本是最早的堵车了。

相比来说,我们老成都才是硬核型选手,跟着几次节日过购物节算啥,对老祖宗们而言,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他们把每个月都过成了购物节。

我这不是胡说八道,这在古书上,还是有记载的,老成都有一个“成都十二月市”,宋朝时,曾经当过成都知府的赵抃,就在《成都古今集记》里写道:

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也就是说,从正月到十二月,每个月都有一个集市,并且还有对应的主题,从灯、花到酒、对联,每个月分工明确。

“成都十二月市”微缩场景

比如说三月是蚕市,《五国故事》里,就写道,“蜀中每春三月为蚕市,至时货易毕集,阛阓( huán huì)填委,蜀人称其繁盛”,可见其热闹。

在《甄嬛传》等普及下,也可以知道蜀锦是如何珍贵,我们大四川有蚕市也很说得过去,而春蚕到死丝方尽后,自然也会有四月的锦市。

正如古书所言,“蜀中富饶,罗纨锦绮等物甲天下”,只是我们蜀锦虽好,也只是穿到了豪门贵族身上,你看就有诗歌这样写,“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携筐去采桑。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充分描写成都女子白皙娇美的情况下,仍然是寸丝那得做衣裳。

又或者仿佛能闻到香气的梅市,农历十一月,不正好是梅花绽放的时节,陆游曾写过成都的梅花,留下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不知可是去了梅市。

清末青羊宫花会

有趣的是,“成都十二月市”,有花市,有桂市,有梅市,可见老成都们对花的热爱,重精神而轻物质,也是很风雅了。

“成都十二月市”中,最热闹的,当属灯会。

根据《放灯旧记》的说法,之所以有灯会,是安史之乱时,躲避战乱的唐玄宗逃到了成都,把元宵灯会的习俗也带了过来,自此以后,灯会的传统就延续了下去,等到宋朝时,根据《岁华纪丽谱》的说法:

宋开宝二年,命明年上元放灯三夜,自是岁以为常。十四、十五、十六三日,皆早宴大慈寺,晚宴五门楼,甲夜观山棚变灯。其敛散之迟速,惟太守意也。如繁杂绮罗街道,灯火之盛,以昭觉寺为最。

也就是元宵灯会主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几天,并且地点也交代了,主要是在大慈寺和昭觉寺。

老成都元宵灯会活动

作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成都的灯会是非常热闹的,陆游就写过这样的盛况,“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月离云海飞金镜,灯射冰帘掣火龙”,可见其人山人海。

人多,当然也会刺激商机。

就跟其他地方的元宵节一样,观灯的风俗会让各大商铺做成灯笼售卖,同样的,基于这么大的人流量,有需求就有市场,其他的商人也会出现在市集上,不仅能买到日常商品,据说还能买到不少稀奇玩意儿。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在宫内设街市买卖,模仿民间习俗放鞭炮、闹花灯、看杂耍等的情景


如果你以为古代人只有这几个购物节,那意味着你对他们的购物欲望一无所知,哪怕像我们成都一样,每个月都有购物节,老祖宗们还是买不尽兴呀,不尽兴的部分,就会用赶集来解决。

五十年代的成都皇城南门,那时的交通还很不便利,公交路线只有一条,市民赶集大多情况下靠步行。

早在《周易·系辞下》里,就有这样的记录“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为市,基本就是赶集的雏形。

到了后来,赶集都有一个古代的日子,或是每月一集、半月一集、十日一集、五日一集、三日一集、两日一集等,各有不同,现在在我国很多小乡镇,仍然有赶集的现象,多为三两日一次,卖的多是日用品。

1911年成都青羊宫集市盛况

有趣的是,古代就有了商圈。

比如唐朝时,《长安志》里,就写过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据说是达官贵人最爱的地方,各种珍奇宝物都有。

西市也不遑多让,商品更多,据说有四万家商铺,并且还很国际范儿,有来自日韩等各国的商品,喜欢流连于此的李白,就写过“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繁华集市,也正是西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古代人不止有买买买,还有各种配套设施,我们双十一各种红包、满减,这都是他们玩剩下的把戏了。

比如红票,就相当于是免费券,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满赠;赊销,则是先拿到商品,之后再付钱,是不是很像我们的蚂蚁花呗?送力,则是送货上门,有点像快递,不过最像快递的,还算是镖局,无论水路、陆路,镖师都能送货上门,只是保镖的价格贵多了,还是我们现在的快递划算。

二十世纪初期成都一个码头的繁忙景象,穿梭的小船、攒动的人头以及岸边堆积的货物。

双十一,让你欢喜还是焦虑?购物车里都装了些啥?欢迎给大家分享一下呗!

文字 | 萌鹿

图片 | 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棐溪

监制丨王红

漫成都小编微信:jinshanmama2014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V0IPm4BMH2_cNUg8V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