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学斌
蒲安臣(Ansan Burlingame)半身肖像照
在来中国前,蒲安臣一直以开明进步的形象闻名于美国政界。他出生于纽约州波士顿市的一个拓荒者家庭,自小接受良好教育,22岁进入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
1848年,蒲安臣进入政界。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积极投身废奴运动之中,为反对南方种植园主虐待黑奴而呼吁奔走。1860年,蒲氏为支持林肯竞选总统,可谓不遗余力,甚至因此失去了众议院的席位。也正因此事,林肯与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派蒲安臣来中国这片未知大陆拓展外交,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初入中国,蒲安臣的印象并不佳,“当我于1861年抵达北京时,‘武力政策’占据着主导地位。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若想纳入西方文明之内,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你必须扼住中国人的脖子”。当然,蒲安臣文中所指的“西方人”,是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率先攫取中国利益的英、法等国。作为后来者,美国的政策自然因时制宜,与其不同,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西沃德(William.H.Seward)训令蒲安臣在涉及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上,尽量与英、法等国“协商合作”。作为向来颇有主见之辈,蒲安臣把这一“合作政策”进行了修正,扩大为“既与西方列强合作,也与清政府合作”。究其实质,所谓“合作政策”,就是美国在有限制地照顾清政府利益的同时,为自己谋取在华的各种利益。这在三件事情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一件事是“白齐文事件”。白齐文是美国人,参加了以华尔为统领的“常胜军”,协助清军镇压太平天国。华尔被太平军击毙后,蒲安臣原本举荐白齐文领衔常胜军,孰料白很快就因殴打江苏粮储道杨坊而与清政府发生冲突。其后白齐文反复数次投靠太平军,故意与清军作对。蒲安臣对此事极为愤慨。在清军攻克漳州时,白齐文被生擒。按照治外法权,清政府应将白交由美方处理。但鉴于白对清廷的数度冒犯,本着“合作政策”,蒲氏同意由清政府进行审判。
蒲安臣与中国代表团,1868 年摄于华盛顿。1868 年,蒲安臣率领中国外交使团出使西方各国,于6
第二件事是“阿思本舰队事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通过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在英国订购了7艘兵船。李泰国在兵船造好后,聘请海军军官阿思本担任管带,并私自与之签订合同,大致规定“李泰国将自中国皇帝方面,为阿思本获取充任欧、华海军管带时一切行动所必需之权限的授予;阿思本承担依照李泰国径行传达至皇帝一切谕旨行事;阿思本并约定对于经由其他途径传达任何谕旨可置而不理;李泰国方面约定对于任何谕旨,其合理程度不为其本人认为满意时,将拒绝居间传达”。如此无视清政府权威的合同,自然引来了恭亲王等诸位大佬的反感,于是双方就舰队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这时候,蒲安臣在调停中、英两国政府所处的尴尬关系时,起到了突出的作用。他一方面代表总理衙门向英方转达遣散军舰、罢免李泰国总税务司的要求,一方面又为了避免好朋友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受到牵连,特意请求西沃德将事情始末转告英国政府,撇清卜鲁斯的责任。总算使得中、英两国摆脱困境,也保证涉事首脑相安无事。
第三件事是“纳尔斯顿”事件。1867年,国务卿西沃德训令蒲安臣,让一家美国公司承包在华修建街道煤气灯项目。之前美国商人纳尔斯顿就曾联系蒲氏能否向清廷引介这方面工程。这次西沃德推荐的美国公司,名义上是纳尔斯顿,其实幕后负责人是蒲安臣的岳父。然而蒲氏并未徇私情,公开反对亲属插手中国项目,他致函西沃德,强调:“我坚决反对任何一家公司花钱来冒险。虽然作为一个爱国者,我希望美国公司在中国铺设第一条电缆,但我坚持我的立场”。此事遂到此为止。
总之,“合作政策”是就美国而言最有力的策略,它可以使美国于列强和清政府之间从容周旋,大搞均势外交,保障中国始终对外开放,从而便于美国继续拓展在华利益,抬高在华地位。
阿思本舰队,从左到右为“金台号”“一统号”“广寿号”。
正因为蒲安臣这种看似不偏不倚的形象,使得他在清廷高层官员中人缘颇好。比如蒲氏与总理衙门大臣董恂关系甚笃。为了练习中文,蒲安臣将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人生颂》(A Psalm of Life)翻译过来,随后他将译作拿给董恂审阅,请其指正。董恂一时技痒,加以润色并改成七言律诗。董恂后来给他写了不少诗。当蒲安臣于1865年返回美国做短期停留的时候,董恂特意将《人生颂》的中文译诗写成扇面,请蒲安臣将其送给朗费罗,以示友好。董恂之所以知道朗费罗的重要性和具体信息,无疑同蒲安臣的大力推介有关,否则其不会贸然请蒲安臣带礼物给这位美国诗人。蒲安臣显然成功地履行了这一文化信使的职责,因为朗费罗深为这把写有其诗句的中文译文的扇子所打动,他请蒲安臣代他致谢,并转达对董恂的敬意。董恂在听到蒲安臣的叙述之后甚感欣慰,当即为此情此景赋诗一首,感谢蒲安臣的功劳。
在一次私人交谈时,蒲安臣曾指出,如果将来中国向西方派出公使,董恂可堪大任。董氏虽未置可否,但至少说明:清政府已开始考虑派遣使团事宜,而此事也未对蒲安臣保密,甚或征求过他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