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1、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善于学习的人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探究事物的艰难之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本领,才能与时俱进。而要想学有所成,不仅要好学,还要善学。无论学什么,都不能只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应将所学的知识完全掌握,理解透彻。
2、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这句话用来教导弟子学习永远没有止境,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后代一定超过前辈。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步 kuǐbù 亦作“ 蹞步”。指一步半步。常与后句“无以至千里”连用,意为做事情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无法达成目的。没有一步半步的累计,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的地方;不积累小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海。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5、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现在人的羞耻心都偏到虚荣心去了,“好丢脸,好没面子”。这没面子是虚荣心,怎么是羞耻心?我们很多烦恼、不愉快,其实都不是羞耻心作用,而是虚荣心作用。我们看到君子,他是羞耻自己不修,没有真实的修养,不羞耻人家侮辱他、毁谤他。“
6、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7. 夫大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
品德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惩罚和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
8.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善于学习的人会追根朔源,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难困惑。
9. 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
君子要做到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提升道德修养,端正品行,以便等待机遇的到来。
10. 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
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