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说近现代史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似乎是西方用炮火强制打开了我们的国门。随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列改革比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其实中国的衰败要追溯到我们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就是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表面上看是磕头礼仪的争执,而深层次的问题却是思想文化和国际秩序的理解。这本是一次学习西方的大好机会,但是因为上千年的绝对的君主专制,僵化的大国思想,使我们止步不前,导致近现代的百年耻辱。
鸦片战争
康乾盛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巅峰,国家社会稳定,国库充盈,而且人口达到历史之最,疆域也仅次于元朝,达到1300多公里,看上去是一片祥和的景象。盛世之下却存在很多社会问题,最核心的是无法解决马尔萨斯陷阱问题。
清朝疆域
马尔萨斯陷阱简单来说,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的,而我们的生存资料比如土地、粮食等却是算数级的,结果就是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级别后,就会覆盖粮食的增长,然后经济开始下滑。解决的途径要么战争、要么瘟疫。从明清到康乾盛世,我们的耕地面积增加了5倍,但是人口却急剧增加了10倍之多,达到史无前例的3亿。
此时经济上,清朝只有技术水平低下的农业及手工业。而政治上,由于绝对的君主专制导致官员腐败严重。文化上,康乾时期大搞文字狱,扼杀新的思想,以此来维护儒家礼教。对外政策上,清朝一如既往的坚持闭关锁国,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个港口,甚至限制民间航运的发展。因为康乾盛世巨大光环下 ,中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清朝被认为是最开明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记载:“国家极盛于乾隆六十余年,版舆生齿倍雍正,四夷宾服逾康熙。”意思是无论是国家财力、版图还是人口都是都是历史之最,特别强调康乾开疆拓土的成绩。当鸦片战争打响以后,魏源依然对败给远方夷狄感觉匪夷所思。
英国工业革命
而此时的欧洲呢?此时距离他们发现美洲大陆已经过去300年了,在这300年时间里,欧洲争先恐后的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地帝国就是英国了。政治上,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并且利用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商业发展。
在经济上,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是由于工业革命让英国跨越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实现效率跨越式的发展,不再是以前农业线性增长,完全可以满足马尔萨斯陷阱中人口指数曲线增长需求。而此时的清朝依然没有能够摆脱马尔萨斯陷阱问题,只能通过战争方式消灭人口。太平天国看似因为天灾引起的农民起义,实际上这是中国上千年年来无法摆脱的死亡循环。
工业革命时期伦敦
最能反映康乾盛世时期英国与中国差异的无疑是马戛尔尼的出访事件。马戛尔尼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公元1793 年被英国任命为使节,以乾隆皇帝80大寿的契机,出使中国。
在使团出发之前,英国政府就派人向清廷呈递了书面文件,乾隆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非常开心,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国家前来朝贡,这表明了清朝的繁荣与强大。乾隆帝下令各地官员优待这个使团,并委派钦差大臣带领马戛尔尼到热河。
马戛尔尼出访
乾隆帝在热河举行了庆典,这次前来朝贺的还有蒙古的公主,以及其他国家的使臣等。马戛尔尼在见到中国的迎接人员后,已经明白这次中国把他们当做朝贡的使节了,来送乾隆皇帝的礼物也被认为是朝贡的礼品,而且还要求他在皇帝面前行使三叩九拜的大礼。
虽然在出访前,马戛尔尼等人已经预估到了困难,但是没有想到自己被看做低人一等的朝贡使节。他们向前来迎接的钦差表示抗议,指出中英两国是两个平等的国家,这次出访是和平友好的正式访问。这下把迎接的这些官员给愁坏了,从来没有人要求与皇帝平起平坐呀。乾隆皇帝知道此事后也是非常生气,并降低了英国使节的接待规格,同时减少食物供给等。
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
到了北京,马戛尔尼依然没有妥协,此时英国使节来访的事情已经昭告天下了,让整个朝廷骑虎难下,甚至当时乾隆身边最得意的和珅出面,依然没能摆平此事。最后朝廷做出妥协,让马戛尔尼单膝下跪,就像面对英国国王一样。觐见完成以后,马戛尔尼希望中国能够与英国通商,可想而知,一怒之下的乾隆给拒绝了,失望的马戛尔尼带着使团回了英国。
表面上看,这次的出访失败是因为一些细节问题没有谈好,但是这是新旧两个世界的国家,第一次思想文化上的碰撞。欧洲一直是一个碎片式的大陆,和我们国家春秋战国时期很类似,各国家之间互相斗争与交流不断,国家之间不论是战争还是结盟,互相之间都是递交合约的形式交流。
而另外一个世界的东方,我们一直都是皇权一家独大,从历史的记录里从来都没有哪一势力对皇权形成制约,无论宗教还是贵族。尤其是到了清朝,不但皇权一家独大,而且周围的这些国家也都构不成对中原王朝的挑战,而是仰慕中原文明,积极引进中国的制度、文化以及技术等。
郑和下西洋
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华夷思想引导下,我们开始形成朝贡制度,以中华文明为核心,周围这些小的国家以朝贡的形式形成这种弱的君臣关系。所以当马戛尔尼来访的时候,清朝毫不犹豫认为这是来朝贡的“蛮夷”。
即使此时马戛尔尼向乾隆行使三叩九拜的礼仪,乾隆依然不会慷慨的打开国门。后来的荷兰使节来访表明,清朝只会傲慢的对待一切来访的外来使节,不会意识到整个世界正发生的变化。
此时的欧洲,在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教会中解脱出来,开始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人们投身于科学技术的探索,并研制出高效率的机器,整个西方大陆都在用科技、工业以及殖民开展竞争。
马戛尔尼礼品“铜镀金写字人钟”
马戛尔尼认为,这些先进的礼物,肯定让东方人惊讶不已。这些礼物中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尔望远镜、帕克透镜、连发手枪及铜质野战炮等先进武器、毡毯、羊毛、图书、闹钟、手表、两架黄色马车以及一艘英国当时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战船模型等等。这些代表了西方科技的前沿,是西方科学体系下的结晶。
赫歇尔望远镜
但是乾隆却认为这些都是奇巧淫技,中国的建设不需要这些,我们只需要维护好儒家文化的秩序,便能够使中华文明昌盛。
马戛尔尼的这次出访,打破了西方《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想象。使团观察到中国的贫困与落后,并将这些信息传播到欧洲,此时中国在欧洲的形象一落千丈,从向往的对象到鄙视的对象。本想通过和平手段打开中国的大门,建立平等友好的邦交关系,此时发现不用了,只要拿出对付殖民地那套手段完全就可以应付了。
《马可·波罗游记》
马戛尔尼回去以后出版了大量的所见所闻,把清朝朝廷官员的愚昧无知,贪污腐败,以及路上行人的目不识丁,贫困饥饿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西方人见识了真实的中国,武器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整个文明落后西方要超过两个世纪。
如果马戛尔尼来访的时候不是康乾盛世,我们是否谦卑的接见这个给我们带来文明的使团,我想这个答案依然是否定的,中国处在一个绝对的君主专制体制下,思想也是单一的,所有的大政方针都要出自皇帝之手,官员的所有行为不是提高效率,实事求是,而是要揣度圣意,整个系统每一天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
中国这个曾经一枝独秀的先进文明,慢慢停下了前进的脚步,被欧洲的后来者们赶超。甚至在后者将先进科技成果拱手送来的时候,中国专制王朝的统治者们依然固执地选择了拒绝。古人引以为傲的制度与文化,在近代已成了先进生产力的阻碍,让这个曾经领先世界的文明陷入了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