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看了这个题目会笑我庸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是否还存在着柏拉图式的爱情。是啊,我们以不再爱的深沉,爱的热烈,爱到肝肠寸断。我们拥有了世间的一切,惟独丢失了
高尚的爱情……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爱情,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麦田里, 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的麦穗。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麦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 其间即使见到一棵又大又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没有摘; 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 早就错过了;于是,我便什么也摘不到。”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 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摘 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 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 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 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 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这就是婚姻。”
准确的说这是苏格拉底的爱情观,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却很现实的描述出千百年来人们的爱情和婚姻。在爱情上人们往往会追求最完美,但对婚姻却是妥协和让步,因为它更现实些。
在定义柏拉图式的爱情前,我们先来定义什么是“爱情”。我最爱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写到∶ 爱情意味着长相守,意味着两个人永远在一起,不论是活着,还是死去,就像峭壁上两棵纠缠在一起的长青藤,共同生长,繁茂,共同经受风雨最恶意的袭击,共同领略阳光最温存的爱抚。最终,共同枯烂,腐败,化作坠入深渊的一缕屑尘。这才是爱情。她需要两股庞大的激情,两颗炙热的心灵,缺一不可。不论她面对的有多么强大、巍然,是神明,还是地狱;爱情是不会屈服的。因为她本身就是天堂,代表着生命最高健全的境界,世间最完美的家园。爱情不会屈服,她无坚不摧!爱得最深的人本身就是一尊神,并且具有同神明相匹敌的力量,具有一个凡人难以想象的强悍和决心!
这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想爱情,两个人可以永远在一起,抗拒一切阻碍他们的力量,但它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精神爱情。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但是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个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不能在一起.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件永远也得不到的东西,它就像风一样,你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却抓不住它。每个相信它的善男信女把它作为衡量爱情的标准,默默的守望这一份镜中月、水中花的感情。
它略带哀伤,注定了只有思念和一个永远也不能拥有的人。但它远离世俗,是最纯洁不容玷污的。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白茫茫大草地,真干净。
那么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它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精神之爱在这个时代被视为对人生困境,情爱困境的解答,我把它归到信仰这一类。不管世界多么残酷,我们都不可以丢失信仰,如果丢失、那么我们人类才是最可怜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虽然现实意义不大,却给了我们一个向前奋斗的梦,爱情亦是如此。
现代人的空虚使人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但更容易感到乏味。追求纯洁的爱情随着这物欲充斥时代更多的消失已成为了许多人的一个梦。守住这最后的一片梦境也是最美好的。
但如果一味的追求柏拉图式的爱情,必然什么也得不到。脱离了现实,一切都没有了意义。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不允许我们这样的。我们只有调整好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抓住真实的爱情。
我们更应该把这种精神爱情与现实爱情相调和,提高自己的精神空间,不让爱情被物质和肉欲所腐蚀。世间万物没有绝对,最好的就是找到平衡。我们在爱情中也要找到平衡点,让柏拉图式的爱情在现实社会有着最真实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