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风景处处是大片!旅游+文化打造青海冬季旅游新亮点

2019-12-13   青海法制报

记者 张小娟

与生俱来的自然环境、原始风貌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青海省独特的“气 质”。我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和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理念,吸引着八方游客。青 海的旅游也从一季延伸到四季,让原本冷清的秋冬季节也散发出新的活力。

据统计,2018年我省接待中外游客4204.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涨20.7%, 收入总额达 466.3 亿元,全境旅游关注度高达 346%,位列西北之首。我省目前 有11处世界级旅游景点、52处国家级旅游景点、几百处省级旅游景点,可开发 旅游资源达400项。

国家公园推冬季游

12 月 5 日,杨广福刚下广州直飞西宁的 飞机,顿时心里凉了半截,对接机的导游直呼 太冷,待不了了。冬天来青海旅游是妻子吴梅秀的主意,妻子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想来 看看冬季的青海。

来到在岗什卡雪峰,杨广福的态度有了 很大的转变,“大气磅礴,非常壮观!我终于 知道为什么叫大美青海了。”当他得知电影 《攀登者》的主演吴京在岗什卡雪峰开展极寒 训练,经历了缺氧、生病等状况时,杨广福感 慨青海的每一处风景都是大片。

我省将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生态文化旅游成为青海旅游的新亮点。游客 也一改往日的打卡式旅游,生态旅游让游客 放慢脚步感受青海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

吴梅秀告诉记者:“我出生在青海,三四 岁时离开了,青海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这次 选择错开旅游高峰到青海,感受到了冬季青 海别样的美,景区游客人少,门票优惠、机票 便宜,让我对青海的文化与美景有了更深的 了解。”

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统 领,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 地公园、地质公园等为载体的多类型生态旅 游景区。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遗产 1 处,国家公 园体制试点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8 处,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 1 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13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7 处,国家级湿地公园 19 处,国家级地质公园 9 处,国家级沙漠公园 8 处。

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依托青海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省文化 和旅游厅从文化旅游资源、地理生态特色、人 文体验需求等方面入手,围绕“游大美青海看 国家公园”这一主题,结合自然、人文、专项 3 个类别 10 大主题线路、4 大特色线路及两大 重点目的地品牌,梳理出大美青海精品线路 100余条。这100余条精品线路将突出展示青 海独特的山川、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 景观,展现青海各民族风情、非遗保护与开发 和乡村旅游发展等,开发以体验性、参与性、 娱乐性为主的民俗体验型和文化主题型旅游 产品,以文化促进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

青海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孕育出多元的 文化,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热贡文化、康巴文 化、格萨尔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

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杨广福夫 妇,拿起画笔学习唐卡绘画技巧,近距离感受 热贡文化。杨广福夫妇虽然没有学过绘画, 却为唐卡绚丽的色彩和动人的故事所着迷, 学得格外认真。

近年来,我省深入挖掘丰厚的文化旅游 资源,强化融合理念,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文 化旅游互动互补、互促互利,逐步形成了多层 次、宽视野、跨行业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 局。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重 点文化旅游资源的统筹开发和有机整合,一 批多元化、多功能、高水平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逐步形成。

全省各州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绣、堆 绣、刺绣、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艺品制作等 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在产品研 发、生产推广、经营销售等链条,吸纳当地和 周边群众就业。据了解,全省直接或间接从 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达 100 万人,通过文化 旅游产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处长许超卫 告诉记者:“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充分 利用我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的有利条件,既注重因地制宜,又注重规模聚 集,同时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 迹等风景区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我省旅游与生态建设、民俗风情、农耕文 化、田园文化、休闲度假文化和饮食文化相结 合,突出文化特色并开发娱乐性、互动性体验 项目,开发形成旅游景点、休闲观光、特色农 家乐、文物古迹景点等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 产品体系,注重使游客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 也能找到休闲娱乐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