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林则徐"虎门销烟",并代表道光帝宣布断绝与英国的贸易往来后,英国从官方到民间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打开中国紧闭的国门,争取到更多的利益,英国政府于4月召开了国会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终于以数票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对清朝采取军事行动的提案。
6月,英军舰船驶到中国沿海,英国人封锁了广州、厦门等地的港口,并攻占了沿海的一些地区。8月,英军抵达天津大沽口,这让北京城中的道光帝大惊失色,最终不得不惩办林则徐,并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就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道路。其实,鸦片战争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就在议员们举棋不定时,一个曾被中国厚待的人却极力鼓吹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他便是小斯当东。
让我们先把目光回溯到道光二十年(1840)的4月,看看当时英国议会讨论是否要对中国出兵的场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从军事、经济实力到文化、艺术领域成就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晚清时期,西方人其实仍然对这个东方古老而神秘的大国抱有敬畏之心。因此,即使是清政府没收了大量英国商人的鸦片,还彻底关闭了与英国通商的大门,一部分议员仍然不愿意和中国产生冲突。
当天的会议上,近半数议员表示中国太过强大,这一点从他们的历史、人口,以及在中英贸易中始终占据顺差的有利地位。因此,应该尝试与中国进行谈判,尽最大限度的可能避免战争的到来。
然而,就在这种声音即将占据上风时,下议院的一个连续两届普选失利,靠补选才终于得入议会的议员站了出来,这便是小斯当东。
如果是别人发言,按照英国议会的"传统美德",那场面一定是非常混乱的,但小斯当东开口时,绝大多数人都将注意力集中下来仔细聆听。毕竟,他十三岁时就曾经前往中国,算得上是英国最早的中国通之一。
提到清朝时觐见皇帝的英国使臣,或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会是乾隆年间带领使团来访的马戛尔尼,而马戛尔尼的副手便是小斯当东的父亲老斯当东。
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国以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派出的使团抵达了中国,当时的一行人里,就有跟随父亲来到中国的小斯当东。
据说,仅靠来华途中的数月时间,小斯当东就从随行的中国翻译那里学会了官话,可见其语言天赋还是很高的。等到马戛尔尼一行人在承德避暑山庄拜见皇帝时,洋人相貌,却能够流利地用官话进行交流的小斯当东得到了乾隆帝的喜爱,而这也成了他日后被人高看的资本。
结束访问的五年后,汉语水平出色的小斯当东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聘用,在广州商行负责文书工作。另外,他还曾经将《大清律例》译成英文,让西方了解到中国的法律体系。
在担任了两年东印度公司广州特派委员会主席后,小斯当东选择了回国发展,他参选议员,并且断断续续当了近三十年的下议院议员。
因为在中国长期生活、工作的经验,当小斯当东开始发言,议会的其他议员们都安静了下来,打算听听这位按理说最有发言权的人有怎样的建议。在众人的注视下,小斯当东说道:"当然在开始流血之前,我们可以建议中国进行谈判。但我很了解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对这民族进行专制统治的阶级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炫耀。"
这段话是在说,按照小斯当东对中国当权者们的了解,他们愚昧而落后,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在展现自己的武力之前,他们不会愿意降低身份进行友好协商,也不会选择让步。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直到英国军舰驶入大沽口前,道光帝都坚持认为如果英国想要"冒犯天威"那开战也无妨。
说完第一段话,小斯当东又补充道:"如果我们在中国不受人尊敬,那么在印度我们也会很快不受人尊敬,并且渐渐地在全世界都会如此!"听完这番话,许多原本反对开战者站到了小斯当东这边。最终,主战派以九票之差通过了出兵的提案,这才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丧权辱国的开始。
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小斯当东的大肆鼓吹,英国很可能不会出兵,那么中国遭受侵略的时间也就会向后推迟了。
在中国,小斯当东受到皇帝的奖赏、官员的厚待,但回到国家他却一个劲儿怂恿两国开战。这对于英国或许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但在中国人眼里,他显然是个不折不扣的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