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这个县因河南的一座山得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2020-01-28   跟着心灵去度假

中国地名值得考究,每个名字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有的是历史原因,有的是因为当地名人,今天要说的这个地方位于安徽,它因一座山而得名,可奇怪的是境内都是平原,没有山,得名的这座山却在河南,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县叫做砀山县,大家可以对这个名字没感觉,但是说到鼎鼎有名的砀山梨大家可能就反应过来了。砀山梨出自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


砀山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它位于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处在鲁、苏、皖、豫四省交界地带,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分别和江苏徐州市丰县、安徽萧县、河南永城市、山东菏泽单县接壤。


古史记载砀山县因砀山而得名,但是你若翻开砀山县的地图就会发现,整个砀山县一马平川,根本没有山。砀山县属黄河冲积区,境内无山,地势非常平坦,平均海拔约50米。


准确来讲,砀山县的名字来源于芒砀山,历史多与芒砀山相关。古时候天下分九州,砀属豫州之域;西周初期属宋,为砀邑;隋开皇18年改为砀山县。而如今,砀山县赖以得名的芒砀山却已经在河南境内,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和历史上砀山县的行政区划沿革有关。我们前面提到的下邑县,县治在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和砀县,县治在今永城市芒山镇,史料中提到的“砀县”原本在砀山(今芒砀山)西麓,因砀山得名,也易于理解。


另一方面,在黄河南流的这600多年时间里,经常河道决口、洪水肆虐,砀山县城也多次被冲毁或埋于泥沙之下。在洪水的压迫之下,砀山县县治也从最初的芒砀山西麓旧址一次次地进行迁移,后来的砀山县城是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新建的。


历史上,砀县、下邑县这两个邻县行政区划变化频繁,废又置,置了又废,名字变来变去,而且时而分,时而合。隋大业六年(610年)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1949年时还归安徽砀山县管辖,但是在1952年被划归河南省永城市。以至于出现如今之奇特现象,砀山县因芒砀山而得名,境内却没有山。


芒砀山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代表,又称“仙女峰”,自古为华夏名山。位于豫、皖、苏、鲁四省结合部的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如今是国家AAAAA级景区。这里因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亦埋葬于此;孔夫子在此避雨讲学留下了夫子崖、夫子山等景观;中国最大的汉墓群汉梁王墓群星罗棋布,传承千年的芒砀山古庙会每年在此上演,是豫东集山水、人文、民俗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而在安徽境内的砀山县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梁太祖朱温诞生于砀北午沟里,砀山也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的祖籍,檄定百夷的傅友德,名重一时的葛俊清等俊杰贤士也都出自这里。

看完你能明白了吧?因为历史地域的划分,所以造成了砀山县如今这个奇怪的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