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Chicology公众号,欢迎关注我们。点击文末“了解更多”真的可以了解更多哦。
当我们讨论到最高层次的艺术时,性别角色根本毫不相干。
——Patti Smith
Patti Smith,美国摇滚女歌手,她的装扮混淆了男女性别
作为研究亚文化的重要著作,Dick Hebdige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里,从种族从阶级,讨论亚文化的表现形式,讨论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在书的第一部分中,他将研究朋克作为出发点。作为英国青年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朋克是怎么样一步一步出现的。这个过程中,涉及到雷鬼音乐和拉斯特法里教义、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无赖青年和摩德族。
手里打着非洲鼓,梳着雷鬼头的少女
可以说,如果没有雷鬼音乐、嬉皮士、无赖青年和摩德族,可能在1976年炎热的伦敦,朋克就不会出现在音乐刊物中,就不会轰动一时,成为影响深远的一种亚文化。也因为前面这些亚文化的累积,才赋予了朋克复杂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意义。所以了解朋克之前的这一切,就变得非常重要。从雅皮士到无赖青年和摩德族——整个英国从上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最重要的亚文化现象。
伦敦街头的无赖青年
Angela McRobbie在著作《女性主义与青年文化》中,对Dick Hebdige 在书中并未涉及的性别研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她提出关于女性在亚文化中的疑问,女孩们到底有没有出现在这些文化现象中?如果出现了,她们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男性和女性,在街头亚文化中又有什么区别。而女性在这个期间是不是有自己的亚文化?
很多时候,女性在亚文化当中都被描述成为一个旁观者。
Dick Hebdige认为作为源头的牙买加对抗文化(雷鬼音乐和拉蒂特法里教)中,充满了男子气概,英国青年从中截获了合适的偶像。所以看似一切都是关于和围绕男性的,那女孩儿在哪儿?对于时尚来说,女孩儿的时尚在某些时候比男性时尚更加能够反应社会样貌,即使这样的社会样貌往往是男性主义的。即使身为女性的Pitt Smith说这与性别无关,女孩在其中依然有自己的特性,起码在时尚风格方面。
摩德族
| 嬉皮士 |
时装设计 Ossie Clark
“嬉皮士是一种典型的中下阶层中的花花公子,打扮得像个浪子,做出一副冷酷而理想的姿态——这让他和那些在其周围贫民区的那些粗俗的、冲动的家伙区别开来。”最初,能让所有嬉皮士们欢聚一堂的是音乐,他们一起参加音乐节,比如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音乐节上,他们分享一种“纯粹抽象的”、“化简为繁”的爵士乐。这种爵士乐的发展,跟雷鬼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种各样的嬉皮士
所以嬉皮士的风格,自然也继承了拉斯特法里的风格:雷鬼头、卡其迷彩服、大麻与象征非洲家园的绿黄红色组合。
—
嬉皮士的Zoot Suit和质地轻盈的印花长袍,都具体表现了那些街头巷尾的黑人们的传统包袱。这个时候女孩的时装,被认定为充满了波西米亚生活典范的。她们也留着雷鬼头,穿看起来跟她们自己肤色并不相称的衣服。时装设计师Ossie Clark,活跃在60年代的伦敦,他用一把剪刀给了当时的伦敦女孩,最美丽的波西米亚梦想。
Ossie Clark的作品
| 无赖青年 |
时装设计 Maria Grazia Chiuri for Christine Dior 2019秋冬系列
与漂洋过海从美国到达英国的嬉皮士亚文化不一样,无赖青年是英国本土发展起来的亚文化,虽然其中一部分的精神内核依然来自美国黑人。与爵士乐迥然不同的摇滚乐,成为无赖青年风格的核心。这样的摇滚乐在每一个英国咖啡馆里,通过自动点唱机播放。“摇滚乐指向美国,指向一个有着西部片、匪徒、奢侈品、诱惑力与汽车的神奇大陆。”以此作为精神根源,无赖青年们崇拜黑人的节奏布鲁斯,又因为被工人阶级排除在外,他们选择将造作的爱德华风格和黑人风格相结合,成为独树一帜的无赖青年风格。
无赖女青年们,她们完全模仿了无赖青年的样子。
他们带有挑衅以为地将新奇的男装元素结合起来:鹿皮鞋、天鹅绒或者厚斜纹布衣领、鞋带式领带。
—
在一些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为数不多的Teddy Girl,无赖女孩儿。而她们的时装,几乎彻头彻尾照搬了男孩们的风格。2019年秋冬系列,设计师Maria Grazia Chiuri说,她的灵感就来源于这些活跃在上个世纪50年代,来自中下层阶级的无赖少女和无赖青年。
Maria Grazia Chiuri for Christine Dior 2019秋冬系列
| 摩德族 |
时装设计 Mary Quant
1960年代初,英国工人阶级社区的内部已经建立起数量可观的黑人移民社区,在这些西印度群岛社区周边的工人阶级青年文化中,摩德族第一个对黑人的出现予以正面响应、并试图模仿它的风格。1946年,一个摩德族成员说,“此时此刻,我们崇拜黑人英雄”。摩德族是一群“典型的下层阶级花花公子”,他们的穿衣风格就像是纽约不入流的律师。跟大胆、离经叛道的无赖青年不一样,摩德族外表精致有加,他们在外表上很好地掩饰了自己,所有的细节都只有“内行”看得懂。他们沉醉于“光天化日下的地下世界”,这也是在有所谓的正常世界概念之下的存在。
摩德族男男女女
摩德族跟无赖青年不一样,他们大多数有稳定的工作,他们花更多的心思在打扮自己。他们喜欢踏板车,其中Vaspa依然成为入行的关键。
—
摩德族会很用心装饰自己的Vaspa,赋予这个意大利著名品牌“摩德的意义”。大多数男性,不喜欢无赖青年们赖以生存的发胶,他们剪着一头均匀整洁的“法式平头”,摩德男甚至有一点中性气质。女孩在摩德族的时代,大多出现在摩托车后座上,作为“女朋友”的身份。但她们也因为60年代崛起的伦敦设计师,也因为巴黎未来主义的影响,开始大胆改变自己的穿着。其中,设计师Mary Quant担下了这个重任。
Mary Quant作品
text :卢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图片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擅转至他处,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我们: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