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的大变局时刻 曾毓群的风口过去时?

2019-07-31   首条财经

导 读

《增广贤文》中说到,“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常怀安危、忧患之心是成功关键。

聚焦企业,也面临类似抉择。成功的经验打法,能成就其快速成长,也能导致其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消亡。比如联想、康得新、富力地产等企业的困局表现,即是力证。

一直产品说话、快速奔跑的宁德时代,正在进入发展的深海区,能否摆脱“盛极必衰,月盈必亏”的规律呢?面对毛利下降、企业合作隐忧、政策红利消失、关联交易、产品质量、内外竞争加剧等问题,这家龙头企业似已进入忧患时刻。如何维护行业地位、如何抵御强势竞品?如何消化种种利空?无疑,曾毓群的安危过桥时,看点颇多。

作者:陆宸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张力,给从业者带来种种惊喜、也带来诸多挑战。如何久立潮头、保持生命力,是企业常思的大问题。

比如新能源电池产业,政策、资本、市场一再加持,让其迅速成为蓝海。同时,补贴消退、产能过剩、新入者搅局等影响,也让其显示出红海征兆。画风切换之下,行业变局正在酝酿,该如何应对呢?

宁德速度

这对宁德时代来说,是个大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凭借与宝马技术合作的一战成名,宁德时代开始开始快速发展。2015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在200多家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抢占近八成市场份额。其中,宁德时代的锂电池增长率同比增加八倍。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11.84GWh,同比增长50%,一举超过比亚迪,电池装机量位列世界第一。2018年,宁德时代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4天过会速度刷新历史记录,创业板最大规模的IPO,也让其风光无限。

短短数年时间,宁德时代崛起为行业领军者,坐上业界的头把交椅。强悍的成长力,被外界誉为“宁德速度”。

不过,成功登顶后的宁德时代,也正在驶入行业的深海区。面对变化的环境,如何坐稳头把椅?如何不让引以为豪的速度,沦为失速。是宁德时代的一道新考题。

这不是空穴来风,就在两日前,2018年度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名单公布,天能动力以345.52亿元营收,第三次蝉联中国电池行业百强企业第一名。宁德时代以296.11亿元营收位居第二。

显然,一些变局力量正在酝酿。这引发了外界,对宁德时代的重新审视。

图片来自网络

表象业绩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业绩。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高达11.84GWh,同比增长50%,超过比亚迪、松下,跻身中国“电池大王”,甚至成为全球第一。

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56.89GWh,同比增长56.88%。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23.54GWh,占市场总额的41.2%。

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宁德时代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0亿至22.78亿元,同比增长120%至15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是17.43亿至19.52亿元,同比增长150%至180%。

总体来看,宁德时代的业绩表现亮眼。不过,一些关键数据仍值得考量。

相关资料显示,宁德时代2018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同期下降9.16 % 至5.74 %。

毛利率也呈下滑趋势。从2015年至2018年,宁德时代毛利率分别为38.64%、43.7%、36.29%、32.79%,2019年一季度降到28.71%。在2018年半年报中,动力电池系统同比下滑4.38%,锂电池材料同比下滑11.30%,储能系统同比下滑27.23%。

同时,持续高企的应收账款,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财报显示,2015~2018年其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23.94亿元、73.16亿元、69.19亿元和62.25亿元,且账款分布较集中。

2018年财报显示,按欠款方归集的期末余额前五名应收账款汇总金额达32.66亿元,占比50.29%,其中4.196亿元做出50%~100%的坏账计提准备。

比如,截至2017年12月末,宁德时代来自合作伙伴普莱德的应收票据账面余额合计19.02亿元、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合计4.15亿元。这样一笔大账单,随着普莱德的突发暴雷,变得危机重重,能否全额回收成为悬念。

这些问题,暴露出宁德时代强大表象下的另一面:作为市占率第一的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应收账款管理能力和议价能力仍有待提升。

这种冲突感,也引发了外界对宁德时代第二个新审视:核心竞争力。

圈地式合作

梳理宁德时代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除了强大研发力、踏准三元锂电池,

快速圈地式的大体量合作,是成就其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从宇通客车、吉利、戴姆勒、大众,宁德时代在发展早期借助此战略,及时抢占了市场先机。进而与一汽、北汽、广汽、东风、上汽、长安六大国有车企,合资建厂、股权层面进行深入合作。

此外,宁德时代还与蔚来、爱驰、拜腾、电咖、云度、威马等新晋势力,和宝马、大众、通用等国外巨头开展合作。

2019年7月17日,宁德时代发布声明称:宁德时代已与丰田汽车,在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稳定供给和发展进化领域,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随着丰田加入,宁德时代的圈地合作还在继续。对此,有媒体报道,宁德时代的目的是想通过捆绑车企,构筑圈层,保住自己的龙头地位。

而车企之所以愿意与宁德时代合作,是因动力电池对新能源车至关重要。与汽车制造一样,动力电池也是一项高技术门槛行业。即便车企在研发上获得突破,制造上的技术门槛也不易迈过。

同时,其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亚迪王传福曾说过,一个配套20万辆产能的动力电池工厂的造价,会是汽车工厂造价的2倍。

也基于此,宁德时代的圈地运动能够迅速开展。不过,此核心竞争力随着其他竞品的相即觉醒、快速布局,开始出现削弱态势。

图片来自网络

竞争激烈

早在2017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就产生了危机意识。他说,“当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但是猪是在飞吗?台风走后猪的下场如何?”

现在来看,属于曾毓群的风口正在过去。众所周知,宁德时代短短数年间,成为行业巨头。

得益于市场的空白期。一方面,相关政策保护将日韩等电池巨头挡在门外,一方面,比亚迪的长期封闭、战略失误,给了宁德逆袭机会。

目前,这些空白利好已荡然无存。曾经友好的市场,更多显露出狰狞、血腥的一面。

从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来看,比亚迪是宁德时代最大的竞争对手。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初,比亚迪宣布开放电池供应,开始与车企合作;此后,又启动剥离动力电池业务,计划2022年前寻求独立上市。与此同时,王传福也开始频繁拜访友商、建立自己的供应圈层。

2018年6月到8月,比亚迪在青海、重庆新建多个动力电池项目,年产达到54Gwh,总投资额超过百亿元。

2018年7月5日,比亚迪与长安汽车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聚焦动力电池生产、销售等业务板块,产能按照10GWh规划,分阶段实施。

2018年9月份,比亚迪又在西安签约动力电池项目,该项目年产能为30GWh,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建成后将成动力电池业中又一“超级锂电池工厂”。

种种迹象表明,比亚迪正强势进入动力电池市场,并使用了与宁德时代类似的圈地式大体量合作战略。

这无疑,加重了宁德时代的竞争压力。

其次,国际巨头的返场,也再次加大了宁德时代的危机。

2018年5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包括三星、LG、松下等外资电池厂商在列,从而拿到了市场入场券。

并且,2019年2月1日,发改委、商务部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鼓励外资动力电池企业来华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工信部宣布废止《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取消了动力电池的“白名单”。

由此可见,随着国内电池市场的开放,政府补贴消退,以LG、松下、三星为代表的国际电池巨头,正在快速回归中国市场,抢占国内电池市场份额。

更遗憾的是,与日韩电池巨头相比,宁德时代仍然存在许多差距。

2018年,瑞士公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动力电池的研究报告,在能量密度上,松下的21700电池单体密度可达340wh/kg,宁德时代目前为300wh/kg。在成本上,松下电池成本为111美元/kWh, LG化学的成本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宁德时代的成本均超过150美元/kWh。

对此,专家表示,短期来看,宁德时代一直在大范围布局车企,拥有一定的体量规模优势。

但随着市场的开放,密度高、成本低的电池厂商显然更有话语权。

事实上,已有车企高管表示,“为了应对未来的动力电池需求,我们已经与外资电池企业达成了投资建厂计划,一旦政策放开就立即启动。”

以此来观,宁德时代的庞大客户关系并未牢不可破。实际上,宁德时代的圈地式合作也并非完美。为不受动力电池企业制约,维护产业链话语权,防止宁德时代一家垄断,许多车企还选择了一些“备胎”。

例如,除与宁德时代合作外,北汽还与国轩高科有股权合作;长安的供应商中还有孚能科技;奇瑞与欣旺达合资建厂;江淮与华霆动力合资建厂;丰田还与比亚迪、东芝、汤浅和丰田自动织机结盟。

而作为宁德时代最大客户——北汽,在2018年宣布,与韩国的CT&T成立电动汽车合资公司,后者的动力电池由韩国锂电池厂商SK创新提供。

可以预见,随着竞品竞争加剧,宁德时代如何平衡车企关系、为何维护核心的车企圈层,成为一个严峻挑战。

行业变局不止来自国内。宁德时代的“国际旅程”,也充满坎坷。

据媒体报道,德国政府为守住动力电池自主权,计划提供10亿欧元,支持本土电池生产商。而且随着整体产能提高,德国本土的钴、石墨、锂、锰等原材料都将面临短缺。

潜藏隐患

变局之下,宁德时代的其他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比如产品方面。

电池成本分为正极材料(镍钴锰三元或者磷酸铁等材料),负极材料(石墨),电解液和隔膜材料等。

作为动力电池的生产企业,宁德时代生产成本受矿产价格制约。据测算,目前其主营的三元锂电池中镍、钴、锰的成本占正极材料成本的90%。

相关资料显示,最初,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在整个电芯中占比约35%,现在已上升到50%。

其中,钴金属的价格涨幅明显。据数据显示,2017年钴金属从32美元/公斤上涨至75美元/公斤,年增长114%。2018年一季度价格达到95美元/公斤,涨幅达26%。

如何掌控电池成本,成为一个行业难题。特斯拉CEO马斯克曾表示,为获得足够的电池原料,特斯拉可能会进入采矿业。

同样,宁德时代也面临类似困境。在2019年一季报中,宁德时代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若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或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使公司产品售价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发生不利变化,公司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风险。

从市场来看,若想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降低新能源车的价格是关键。有行业人士指出,目前一款电动汽车的价格中,三电成本占据50%,而电池又占据三电成本的70%。

由此,降低电池成本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对宁德时代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一方面,政策补贴退坡,一方面降成本压力巨大,如何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考量。

图片来自网络

关联事件

宁德时代还有衍生的外患。一场26.45亿元的业绩补偿事件,将其推至风口浪尖。这和前文提到的普莱德关系密切。

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7月,东方精工从北大先行、宁德时代、北汽产投、福田汽车和青海普仁等5位股东手中,购买普莱德100%股权,交易价为47.5亿元。

而这一交易价是东方精工2015年资产总额的1.9倍,资产净额的5.22倍,且经此收购,东方精工的商誉达到41.42亿元。

对于这个收购,普莱德曾做出业绩承诺,即2016至2019年,实现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5亿元、3.25亿元、4.23亿元和5亿元。

进入2018年后,普莱德业绩没有达标。由此引发纠纷,东方精工在年报中称,普莱德与宁德时代存在关联交易,且价格不公允;而且,普莱德向宁德时代购买动力电池产品,再销售给福田汽车,产生的收入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不予确认。

随后,宁德时代发公告称,东方精工对公司的指责是“误导投资者与社会公众”。据此,东方精工表示,公司收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送达通知,后者已受理申请人东方精工,与北大先行、宁德时代、北汽产投、福田汽车、青海普仁等5位被申请人的仲裁申请。

受仲裁影响,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五家业绩补偿义务人,持有的东方精工股份全部被司法冻结。

此外,另一个话题蔚来汽车自燃召回事件,也将宁德时代的产品质量问题推至前台。

据媒体报道,2019年,蔚来汽车发生多起汽车自燃事故。对此,公司已召回ES8汽车高达4308辆,约占2018年蔚来汽车交付总量的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蔚来官方发布的说明中提到,ES8汽车动力电池的供应商是宁德时代。之前,其也曾表示将采取更换电池的方式来消除安全隐患。

蔚来汽车及行业专家调查组,对自燃车辆分析验证,发现这批召回汽车电池包内低压采样线束,在极端情况下挤压磨损将存在短路的安全隐患。

对此,宁德时代官方回应:对此次召回事件带给用户的不良影响深感歉意,对于调查显示的线束磨损是传统车都会出现的问题。对蔚来汽车召回的车辆将采用定制化设计,同时将使用新开发的柔性电路板技术代替传统的普通线束设计,该技术将消除线路短路存在的安全隐患。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联盟秘书长于清教表示,近期频现的事故给行业敲响警钟,应引起产业链内企业注意。电动车市场竞争增大,使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变得越来越快,部分企业为赢得先发优势甚至采取将安全放至后位。尤其是电池、电机与电控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研发及生产的至关重要的一点,一直以来却没能引起足够重视,成为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

当家人困局

如何脱离上述忧患、居安思危,考验着宁德时代,更考验着企业核心高层的管理智慧,特别是当家人——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曾毓群,福建宁德人,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后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三个月后,曾毓群辞职南下,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出色的能力,丰富的经验,其成为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

1999年,曾毓群与梁少康、陈棠华等人,在香港成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ATL),并在广东东莞成立首家工厂。2011年,曾毓群看到动力电池的商机,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出来,成立宁德时代。凭借过硬技术,在与宝马的合作中,一战成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胡润2018百富榜》上,曾毓群曾进入福建富豪榜第二位,身价达到400亿元。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身处事业巅峰的曾毓群,也在面临种种刺手问题。如何进行破局,显示出了急迫性。

纵观整个行业,酝酿着大变局。在补贴归零,市场集中的背景下,国外动力电池企业将加强与国内车企合作,加剧宁德时代的国内竞争。

业内专家表示,当国际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后,会对整个行业标准起到一个提升促进作用。其次,行业竞争也将趋于白热化。和其他行业一样,未来动力电池市场资源会向头部品牌集中,这是一个大趋势。

还有专家认为,动力电池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对产品具有决定作用,从研发投入角度来说,2017年LG化学、三星SDI、松下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5亿元、28亿元、20亿元,而宁德时代同期研发费用仅10亿元左右。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应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高技术产品建立壁垒,这样才会取得先发优势。

同时,燃料电池也是一股颠覆力量。工信部正在牵头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工作。新规划提出将兼容多种技术路线发展,氢能源开始备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五分钟,续航600公里的氢电池已经诞生。在业界,氢电池是行业终极解决方案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显然,这些变局对宁德时代来说,挑战巨大。

政策的保温室已成历史,内忧外患蜂拥而至,技术攻克也任重道远。如何捍卫自己霸主之位,宁德时代似已进入了自己的忧患时刻。竞争日益白热化,老旧的打法已不再适合。对于宁德时代亦或曾毓群而言,需要探寻新的突破口。

值得庆幸的是,宁德时代的研发能力依然强悍。2018年,研发金额超过20亿元。这让其有更多实力来发力产品端。在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中, 3800余款车型中有1100多款为宁德时代拥有。此外,新产品NCM 811/石墨体系电芯等也正在量产之中。

从此来看,作为领头企业的宁德时代,依然有强大的潜力空间。这是其面对暗潮、荆棘前路的底气所在。这些底气潜力,能否消化种种利空,照亮宁德时代前行的方向,无疑是各方的一大看点。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大变局,亦有大智慧。曾毓群该如何表现,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