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春天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佳窗口,气势正盛、各领风骚的“深二代”企业又是这个窗口的最佳缩影。
7月22日,2019《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出炉。
中国企业上榜129家,历史上首次超越美国的121家,“深二代”企业上榜7家(6家为民营企业),表现抢眼,其中平安(第29名)和华为(第61名),蝉联中国大陆民企在该榜单前两名。由此可见,深圳——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大城市,之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作为“深二代”中的双子星、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民企样本之二,平安、华为,一个代表着中国金融的希望,一个则是中国制造的骄傲,如今它们正在科技创新上殊途同归。
作为当今中国营收规模最大的两家民企,平安和华为,双双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南山区蛇口街道。
1987年9月,华为成立;1988年5月,平安诞生。虽然两家企业年龄上只差8个月,但三十多年来,这两家企业,犹如一对性格迥异又血脉相连的孪生兄弟,在各自不同领域大展宏图。
保险起家的平安,犹如一个文科生,热情、奔放、细腻、包容;而一早就走技术路线、主攻B端市场的华为则更像一个专注务实、又闷又宅的理工男,大家都知道它很厉害,但对它又有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直到近年来2C端手机业务的崛起才有所缓和。
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失败,但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若抛开主业领域、性格上的差异,我们惊讶地发现,推动平安、华为在过去30年获得巨大成功的底层逻辑和要素,竟然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其一,高度危机感的“舵手”。
作为同从特殊时期走过来的人,马明哲、任正非两位舵手身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这些特质随着两位舵手的影响力,融入到各自企业的方方面面。
其二,发展都靠战略驱动。
不同于那些“打到哪算哪”的民企,平安、华为的成功是靠战略驱动的,根据不同时期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并严格执行。
如起步期,两家企业的首要目标都是做大主业、获得市场空间,为此华为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抢占国际巨头薄弱的市场;平安则通过寿险业务破局,快速做大保险主业。成长期,华为确立全球化战略,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平安则确立综合金融的战略路线,并全力以赴,时至今日已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全牌照”金融企业之一。
过去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潮,智能手机成为华为新的战略性主业,平安也在“金融+科技”的新战略下,风生水起。
其三,都推崇国际化。
与那些封闭的民企不同,在两位舵手影响下,两家企业都有很正的国际观和视野,愿意以空杯、开放的心态学习国际先进之处。如早在90年代,任正非就在《答新员工问》号召华为员工虚心、认真学习国外主要竞争对手优点;平安则积极将港台保险市场的创新之处引进到内地。
后来华为积极布局国际市场,平安则在国际化人才引进上一以贯之、矢志不移,早在十年前,平安前100位高管中,就有60位来自海外。张子欣、梁家驹、理查德-杰克逊、费莫雷、吴世雄、计葵生等业内“大拿”前赴后继。当下平安集团联席CEO、科技线负责人陈心颖也是马明哲从麦肯锡挖来的一位新加坡华人。
不管是市场的国际化,还是人才的国际化,无疑都让各自获得了巨大成功。
其四,都有狼性文化基因。
懦夫从不启程,弱者死于路中,强者永攀高峰。
在以奋斗为人生乐趣的两位强人带领下,平安、华为都有着浓厚的狼性文化基因,绩效导向、赛马机制、末位淘汰等是标准配方,据说在平安,马明哲都要被考核。当然,狼性并不意味着不人性,比如不管是平安还是华为,都在强调团队协作、包容心态。
正是基于这些相似的底层逻辑和要素,给人印象截然不同的两个“深二代”(一个文科生、一个理工男),仅用30年便站到各自领域的世界之巅。
业务领域不同,性格不同,按理说平安、华为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都不会有交集。现在,二者却因科技交汇了。
2017年底,马明哲作了一份题为《新时代 新起点 新征程》的报告,指出“如果说过去30年,平安打造的国际领先综合金融集团这个孤品是‘河东’。那么,站在新起点上,平安要走向‘河西’,一个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2019 年元旦,平安集团更新品牌 Logo,将沿用十年的底部“保险·银行·投资”字样更换为“金融·科技”,马明哲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是中国平安战略转型的关键之年,中国平安不仅已将“金融+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义为平安的核心主业,还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金融+生态”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公司的核心优势。
在当下时代背景下,一家综合性金融企业宣布跨界转型高科技,并不令人意外。真正出人意料的是,此次平安战略转型并不是大众熟知的那种、后知后觉的随大流式转型,也不是简单的喊口号、造声势、表决心。
事实上,2010年在马明哲危机意识的驱动下(直言金融产业是“Change Or Die(非变即死)”),平安就开始all in科技了。
据统计,过去近10年,在“科技+金融”的战略指引下,中国平安已投 1000 亿人民币用于科技研发,如今科技已全面渗透平安,而平安也开始对外输出科技成果。
上周举行的“中国平安首届智慧生态大会”上,陈心颖透露,目前平安集团 32 家公司,其中 11 家是科技公司,在去年营收90亿美金,占公司市值的三分之一。拥有8大研究院自主钻研核心科技,50多个实验室支援研发,9.9万科技人员、2.9万研发人员,及1000多名为顶尖科学家队伍。在人工智能、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上,全球领先。
加码科技对平安的加分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前不久《福布斯》全球2000强发布,受科技驱动的中国平安在全球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一(击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榜单第七。
马明哲将平安的科技战略概括为“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三部曲,其上述表态和更换Slogan这一事实,既是对过去十年第一部曲“科技+金融”的认可,也拉开了第二(科技+生态)、第三(生态+金融)部曲的序幕。
据悉,未来平安会将每年收入的 1% 用于金融科技及医疗科技的研发。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在研发投入上持之以恒且大方的华为。另一方面,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大型科技公司中,平安拥有的业务场景丰富程度可以排在第一梯队,而且平安生态圈上的子生态具有较强联动属性,汽车、医疗、住房、智慧城市和金融之间,最终会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在资本的持续加持下,未来平安科技产品与场景之间的化学反应势必会更加猛烈,而这反过来又会推动和强化平安在全球科技赛场的优势。
华为自创立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从追随者进而成为当下全球科技A咖的经历已是人尽皆知。
平安、华为两条平行线在科技上的交汇,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所谓时代的企业,就是符合人类进化方向,时刻顺应时代潮流需求的企业。这既是一家企业能否成为巨头的关键,也是在激烈的市场中能否穿越周期长盛不衰的必要条件。
中国仅用40年改革开放就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平安、华为、万科、腾讯等“深二代”们正是这一历史洪流中一跃而起。
如今已与世界同轨的中国面临新的进化方向是5G、人工智能、大数据 、物联网……未来只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主动投身于科技创新中,中国才会有更大的希望,与世界强国扳手腕、争国运。
作为中国极具代表性的两家民企,平安和华为在科技创新上的殊途同归,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