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宝宝的智商是天生的,生下来是啥样就是啥样,其实这种理论早在很久之前就被反驳了,孩子后天的成长中,智商还会发生变化,并且这种变化跟家庭环境以及身边看护人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想要宝宝的智商更上一层楼,谁带宝宝是非常重要的,这的确值得好好研究。
孩子的智商,后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宝宝三岁前,大脑还在不断地发育中,人类大脑的基本连接,是所有思考和学习的基础,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就有这明确的阐述,作者丹娜·苏斯金提出,贫乏的早期语言环境,为孩子来来负面的影响,对孩子三岁时的智商也造成了影响,所以孩子早期每周醒着的110个小时中,发生了什么事?那段时间,到底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
早在1982年,来自堪萨斯州的两位认知社会科学家,就察觉到语言对孩子学业成就的重要性,他们研究过42个家庭,而这些家庭,来自各个社会阶层,他们的研究耗费三年,每个月一次,每次一小时,分别记录孩子做的,别人对孩子做的,以及小孩子周围发生的所有事情,他们在不同的家庭中寻找到了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家庭之间的说话字数。
他们发现,有的家庭会花四十分钟跟孩子互动,而有的家庭的亲子互动时间,仅仅不到他们的一半,在日积月累下,孩子彼此间的差异令人震惊,他们发现,孩子生长在拥有大量亲子对话的家庭中,无论家中的教育或者经济地位如何,表现都会比较好,他们的智商、词汇量、语言处理速度以及学习能力,都比其他孩子高一大截,并且,他们的成功能力和个人潜力也会更好,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得出结论,孩子的养育环境以及亲子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促进孩子后天进步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这样说,孩子每天跟陪伴人的互动模式,是智商提高的重要方式,因此会衍生出这样一个问题,家庭成员间,谁带宝宝比较好?我们来比较一下。
隔代陪伴到底好不好?
所谓隔代陪伴,无非就是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一代人中,不排除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把子女培养得非常优秀的老人,这样的老人注重跟孩子的互动,孩子的智商可能发展得比较好,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老人,只是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对于跟孩子的亲子互动和交流,则少得可怜,他们负责养孩子,把教育孩子的问题推给孩子的父母,而他们又容易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保护,因此比较忽略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有研究显示,孩子跟着老人在一起,户外活动会减少,亲子交流并不多,有的老人沉默寡言,导致孩子很晚才会说话,所以跟着老人,并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而语言发展跟智力是直接挂钩的,因此,隔代陪伴需要慎重选择。
孩子交给爸爸带好不好?
爸爸的陪伴如果是在高质量的情况下,是有利于孩子智力发育的,爸爸们比较注重室外的活动,鼓励孩子多动手多思考,能够带给孩子不一样的感官刺激,但是多数的爸爸却不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们普遍缺乏耐心,不知道跟孩子玩什么,尤其是宝宝3岁前,是智力发育最关键的时期,他们总是感觉孩子会过多地哭闹,因此,他们也只能是在妈妈忙的情况下,敷衍地带带孩子,这种陪伴质量都不高,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没什么帮助。
这种妈妈带孩子,宝宝的智力发育水平一般
算来算去,还是妈妈带孩子好,孩子跟妈妈有着特殊的亲子依恋关系,对宝宝的成长和安全感的建立都有着莫大的好处,但是妈妈带孩子对宝宝的智力发展有好处吗?结果很显然,如果妈妈只是关注孩子的喂养和护理,而不注重孩子的后天的培养,比如一些早期智力的启蒙,那么孩子的智力发育,可能也会一般,达不到最高的智力开发。
这种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最有裨益,得分最高
注重亲子交流,丰富孩子的口语环境
上面也提到了,语言发展得越好的孩子,智力发育也就越好,而家庭中是孩子锻炼口语最多的地方,父母平时注重跟孩子用语言交流,开拓孩子的听说系统,在跟孩子交往时,让孩子模仿成人说话的发音和口气,从而增加孩子的词汇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口语能力,很多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读绘本,锻炼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鼓励孩子多说话,多交流,这样的孩子大脑发育得更快。
丰富孩子的生活知识
丰富的生活是孩子语言发展的源泉,父母有意识地让孩子多观察各种事物,利用假期带孩子去增长见识,比如去公园、游乐场、风景名胜地等,这些都会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有想象力,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寻找话题大家讨论
很多学历高的父母,一早就注重孩子的语言发展,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大人,喜欢跟他讨论一些问题,培养孩子的主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把所听所感告诉大家,最大限度地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亲子之间的话题有很多,就看父母用不用心去发现了。
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性
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性,不仅能够让宝宝的小手灵活,还能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对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做一些小手工,比如捏彩泥,或者串珠子的游戏,长久的陪伴才能显现出优势。
总之,在宝宝三岁前,父母在宝宝智力发育这件事上,需要做得简直太多了,但归于一点就是注重亲子陪伴,在照顾好他们的吃喝拉撒睡的同时,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内心的需求,这是老人普遍做不到的,也是很多忙碌父母做不到的,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一眨眼的功夫,也只有一次,真的需要很用心,这样的父母,是高质量陪伴的父母,孩子将来长大了,也会感激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