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多元女性表达,让“好看”生活被看见

2021-05-14   三声

原标题:呈现多元女性表达,让“好看”生活被看见

“看见”本身就是力量。明星和综艺节目的叠加,《让生活好看》第二季将“看见”的力量放大并向更广阔的群体释放。节目作为观察器,“看见”生活中的女性议题,“倾听”由此延伸的多元观点,不必提供标准答案,因为“她的生活,就很好看”。

作者 | 张伟

自2020年至今,女性话题在舆论场上获得空前关注。伴随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而来的是社交媒体上激烈的观点对撞与割裂的立场之争,何为“真正的”独立女性,何为“完美的”女性主义者,种种用以将女性定义和分类的标签反而构成新的陷阱。

在讨论抽象的概念之前,或许要将更多目光聚焦于真实个体和具体生活。让女性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的讲述者,让她们的更多状态得以展现,更多可能性得以发挥。作为一档全女性阵容的生活观察类真人秀,《让生活好看》第二季开篇就表明态度:女性不该被轻易定义。

《让生活好看》第二季由腾讯视频出品,企鹅影视和日月星光联合研发制作。延续第一季对都市年轻人生活状态的观察,第二季节目进一步聚焦关注点,邀请张柏芝、吴宣仪、沈梦辰、杨笠、黄龄等女星组成“好看家族”,而姜思达则担任好看生活“观察员”。节目中,女明星的职业身份只是一个侧面,日常生活中所有琐碎的问题与细腻的情感共同编织成更为广阔的女性生命经验光谱。

“看见”本身就是力量。明星和综艺节目的叠加,《让生活好看》第二季将“看见”的力量放大并向更广阔的群体释放。节目作为观察器,呈现生活中的女性议题,展示由此延伸的多元观点。不必强求标准答案,因为“她的生活,就很好看”。

01 | 第一现场:定义“好看”

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看”的?长期以来,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女性与女性生活的“好看”对应着一系列要求,这些要求在女艺人身上进一步放大:她们要时刻美丽、要永远年轻,要在工作和生活中维持滴水不漏的完美人设。

现在,是时候让女性自己去定义何为“好看”的生活。《让生活好看》第二季以不同年龄、领域、人生阶段的女明星为观察样本。坦然、忙碌、草率、睡不醒,节目开场,张柏芝、吴宣仪、杨笠、黄龄用不同的关键词概括自己的生活状态,“好看”的多样性也就由此延伸。

吴宣仪把“忙碌”作为自己的关键词。她的日常被工作填满,问题在于如何平衡作为女爱豆的职业化要求与作为真实个体对生活更多可能性的探索。这种两难也是社会上更多年轻女性的缩影:束缚与自由,坚持和出逃,无论在家庭还是在职场,类似的挣扎都不可避免。

归根结底,抛向每个人的共同问题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吴宣仪决定独自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以此“好好拥有自己的时间”。生活没有一劳永逸的解题思路,旅行结束,她还是要回归原有轨道。实际上,忙碌并不意味着失控。吴宣仪从被工作填满的生活中获得满足感,并以此不断证明自己的价值。

爱豆也是一种职业。和许多职场女性一样,吴宣仪也免不了在工作和生活中作出取舍。节目以女艺人的生活为切口,在呈现挣扎、纠结的同时,也在呈现女性直面生活的勇气。

前两期节目中,张柏芝展现出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作为母亲,她每天的生活围着孩子打转,面对孩子的升学问题既紧张又谨慎,与孩子的沟通少不了磕磕绊绊;作为少女,她难得从家庭生活中抽身,和闺蜜在游乐场尽情享受玩乐时光。

近两年来,随着女性话题的升温,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传统概念中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妈妈并非生来就是妈妈”。同样地,用“少女感”去形容具备一定阅历的女性似乎也成为冒犯。

两种身份固然存在互斥的时候。但在更多情况下,在女性的生命中,母亲与少女两种角色,甚至叠加更多身份后的复杂状态是同时存在的。张柏芝穿着毛茸茸的紫色外套、亮粉色的套鞋,挎着大号的菜篮子,娴熟地在市场采购食材。乍看与菜市场“违和”但又完全融入其中的形象,正如她作为“少女”与作为“母亲”两种身份的切换与重叠。

定义女性气质和女性生活的权利首先取决于女性自己。想要暂时忘记自己生过小孩的少女张柏芝会下意识地挑选孩子们喜欢的毛绒玩具,时刻操心着孩子教育问题的母亲张柏芝也会给予孩子最大程度的自由。她充分享受自己的角色,“哪怕我的生活很多人不认同。”

何为母亲、何为少女、何为女性,都是许多复杂问题的集合,因此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34岁的黄龄刚刚开始自己的独居生活,一觉醒来,先是哼着歌照顾小狗,然后伴着音乐料理早餐,吃饭时在对面座位上摆放毛绒玩具,即使没有人在身边,也要让生活富有仪式感。

“我觉得我不怕孤独,我还蛮享受一个人的状态。”黄龄的状态或许会让独自打拼的年轻女性获得共鸣。生活并非时时体面热闹,孤独也可以是自我发现、自我寻找的主动选择。

女性话题在行业内外获得空前关注,但大部分节目仍以竞演等形式,突出“歌手”“演员”或者“明星”“艺人”身份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由日常生活出发,所谓“她力量”,不在于修饰而来的标准化的“好看”,而在于破除刻板印象,还原女性生活的真实样貌。

正如黄龄所说,“好看生活应该就是做自己。”《让生活好看》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和自然的呈现女性议题的方法:以女性为主体,她们“让”她们的生活被看见。

02 | 第二现场:多元表达

在《让生活好看》第二季,与日常生活串联的是第二现场“好看家族”各位成员与“观察员”姜思达的观点输出。

由女性视角出发,节目并非以俯视姿态提出说教。来到第二现场,“好看家族”成为彼此生活的见证者,既提高了节目的代入感,也在通过讨论呈现更多理解女性议题的方式。

《让生活好看》第二季不想为了发声而发声。代入先入为主的判断,杨笠应当是节目里强有力的价值观输出者。此前,她曾因在脱口秀中对女性议题的表达被推到风口浪尖,“脱口秀演员杨笠”变成承载情绪的抽象符号,各种激烈的声音指向他们想象中的杨笠。

节目意在让杨笠作为真实个体的不同侧面被看到。第一现场,还原到现实生活中,杨笠和三位朋友合租,吵吵闹闹地过生活,瘫在沙发上玩手机时会突然接到工作信息,出门“营业”前也会纠结着不想动弹。她会因外界的关注倍感压力,也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些关注,升职、买房、结婚等现实问题则会变得更为迫切。

个体的复杂性本身就能提供多元的思考维度。杨笠感慨,“人没有办法选择一个身份,人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身份。”第二期节目中,她暂时放下工作去尝试蹦床、汗蒸等解压项目,没想到中途被热心观众认出。观众一方面期待她的脱口秀能更“狠”,另一方面,也在宽慰她因为脱口秀的“狠”而遭受的攻击,“因为你出名了,所以有很多人在攻击你,这很正常。”

这或许就是脱口秀演员杨笠和明星杨笠的两难选择。剥开这些公众身份,暂时从工作中抽身的普通人杨笠能够感受到这位观众的善意,却也因此压力骤增,“我一直认为,比谩骂更可怕的是赞美。”关于身份的困惑,以及杨笠对于谩骂和赞美的态度,在第二现场激起“好看家族”更多人的共鸣。沈梦辰告诉杨笠,对赞美保持清醒是好事,“但是你值得拥有,因为你真的很优秀。”

同样来自女性的理解和鼓励不只是口头表达,也是超越个人经验的广泛共情。比起提供答案,让《让生活好看》第二季更愿意抛出问题,把定义“好看生活”的空间开放给“好看家族”,以多元的表达连接更多观众。

结婚是必然的人生选择吗?没有婚姻的人生注定是孤独的吗?在女性议题的相关讨论中,婚恋问题既基础又复杂。节目中,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女性对于婚姻和孤独有各自的思考。

吴宣仪想要寻找灵魂伴侣而非强求婚姻,黄龄觉得恋爱与做自己并不冲突,杨笠不想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张柏芝问过自己好多次,“我是不是会一辈子孤独?”追问未必要获得答案,只是为了更加坦然地与自己的柔软和脆弱相处。正如节目开篇所说,“无论生活赋予你怎样的外衣,请别忘记你本来的自己。”

尽管行业已然开始重新理解女性群体,但在此前的许多节目中,女性仍是被审视的对象。从第一现场的日常生活、到第二现场的观点讨论,《让生活好看》第二季成为呈现女性生活肌理的放大镜,又将展示、发声、判断的主导权都归还女性,由她们定义如何“让生活好看”。

除了展现“好看家族”女艺人的日常片段,《让生活好看》第二季也在关注其他行业的女性生活。前两期节目都以湘西支教老师龙晶睛的故事收尾,27岁的龙晶睛是孩子们热情簇拥的“小龙姐姐”,也是投身教育扶贫、在课堂上认真负责的“小龙老师”。

更多“小龙老师”的参与将帮助节目完成更具现实感的落地。明星与素人的故事形成合音,铺垫了更为扎实的共鸣基础,也让节目由此丰富从展示到连接的观看体验。在“她综艺”的探索过程中,《让生活好看》第二季提供了富有层次感的解题思路:

“她力量”并非单一叙事,而是多元表达的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