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开州城区 通讯员 邹哨兵 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伴随着祖国奋力前进的步伐,勤劳奋进的开州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创业、历经风雨、几经曲折,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城乡建设诗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借助三峡工程建设的东风,县城及部分集镇完成了整体搬迁,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臻完善;抢抓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机遇,加大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镇乡环境综合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形象初显。2018年全区城镇常住人口达56.66万人,是2000年的3.1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7.97%,比2000年提高32.97个百分点;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50.6倍。
新城建设持续推进 滨湖城市展露靓影
1992年以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开工建设,开州拉开了城市建设的新格局。历届党委、政府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精心打造出一座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宜居宜业的三峡最美滨湖城市。开州先后获得“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市级卫生县城”“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城市规模快速扩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城建成区面积仅0.73平方公里。到20世纪末期,通过近50年发展,老县城建成区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10万人。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特别是重庆直辖后,历届党委、政府抓住三峡移民搬迁的大好时机,强力推进新城建设。从1998年开始,以中吉片区富厚街、中吉街为起点,沿着南山和汉丰湖间的狭长地带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城市规模快速扩张,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当前开州城区建设持续推进,安康片区繁华成熟,东部新区靓丽呈现,西部新区人气攀升,红光片区初步成形,北部新区形象初显。2018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面积是老县城的7.4倍,常住人口是老城区的3.8倍。开州城区大道通衢、广场如砥、园林成韵、楼宇流光,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居民幸福指数爆棚,一座美丽宜居的滨湖城市已基本成形。
二、城市形象更加靓丽。新中国成立初期,老县城面容破旧,道路狭窄,建筑凌乱,设施落后。经过70年建设积累,尤其是新城建设持续推进,各项设施从无到有,由有到优,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更加靓丽。一是城市道路变宽变长。县城迁建以前,城区内有各类街道共45条,总里程21.1公里,其中宽度15米以上道路20条(含渝巫路、渝开路、万开路等过境公路),总里程13.9公路,其余25条道路宽度均在5米以下,通行能力有限。经过近20年的建设,城区道路变宽变长,2018年底城区建成各类街道207条,总里程120.16公里,其中主干道31条、62.65公里,次干道21条、18.82公里,各类支路155条、38.69公里;建成人行道224.56公里(单边),人行天桥2座,人行地通4座,各类桥梁32座。二是城市风貌变美变靓。近20年来,开州区委、区政府投入巨资,倾力打造美丽宜居滨湖城市,陆续建成开放了市民广场、军神广场、月潭公园、城南故津广场、汉丰湖湿地公园、开州举子园、帽壳顶公园等公园广场;全长16.7公里的汉丰湖南岸慢速通道全面建成;城区道路全部实现“白改黑”,街道楼宇灯饰工程持续推进,城市夜景不断丰富美化。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76公顷,绿化覆盖率41%;建成公园8个,公园面积544.7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4平方米;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集中处理率95.3%,城区照明路灯约1.1万盏(套),清扫保洁面积723万余平方米,公厕77座,人居环境日益优美。
三、市民生活更加幸福。一是出行方便快捷。20世纪90年代前,居民出行以步行为主,90年代初城区出现人力三轮车(黄包车)和出租车;1998年城区开行4条公交线路,到2004年城区定线公交线路5条,运营公交车36辆,出租车150辆。随着面积和人口迅速扩张,城区逐步形成了以开州大道为中轴线的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城区运营公交线路12条,运营公交车120辆,出租车260辆,注册网约出租车144辆,公共自行车1300辆,居民出行方式变得多样,出行效率更加便捷。二是居住环境持续改善。老县城时代,城区居民住房以自建房屋及单位筒子楼为主,自建房屋普遍建设凌乱、阴暗潮湿、功能简单,单位筒子楼面积狭小、设施落后,居住层级较低。随着新城建设的快速推进,新修住房更加注重规划设计、居住功能,住房质量有了质的提升。春天花园、都市新民居、移民自建房等楼院妥善解决了移民住房问题,都市花园、中央国际、侨城半岛、金科开州城、金科云玺台等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进一步提升居住档次。目前城区已建成各类高层住宅小区28个,60米以上高层建筑超过300栋。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3.4平方米,较2004年增长1.3倍。三是商业设施配套齐全。住宅升级的同时,各类商业设施相继建成运营,目前安康片区百亿商圈已然成型,商业氛围浓厚,亿丰国际商贸城、假日国际商业广场等新兴商业综合体运营良好,人商聚集度不断提升。
集镇建设成绩斐然 中心城镇百花齐放
开州境内集镇主要分布在江、东、浦里的沿河两岸。70年来,开州集镇个数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集镇建设更是百花齐放,旧城改造持续推进,新区拓展热火朝天,集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口聚集度持续提高,集镇功能不断完备,宜居品质不断提升。特色小镇、中心城镇建设成绩斐然。
一、集镇规模扩容增量。新中国成立以前,除汉丰镇、临江镇、温泉镇街道较多、规模较大以外,其余集镇街道普遍量少质差、规模不大。1949年12月,开州下辖7区共56乡,之后经历多次区划调整,到1985年开州行政区划调整为103个乡镇,其中镇9个、乡94个。1980年前,各集镇主要以各区、乡人民政府、学校、医院和企业单位生产办公用房及少部分居民自住房屋为主体,人口聚集不多,集镇功能单一,规模普遍较小。1981年后,随着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到集镇从事小工业、经商和服务业,人口快速聚集推动集镇建设蓬勃发展。到1985年,全区动工建设集镇43个,其中新建14个、扩建24个、迁建5个,完成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长沙、郭家等集镇已初具规模。1986年至2005年,以“改建、扩建与新建相结合,突出重点集镇和边贸集镇建设”为重点,集镇建设持续推进,建设成效显著。20年间全区累计投资29亿元,建成小城镇、小集镇115个(建制镇28个,乡集镇87个),总面积达到58平方公里。2005年8月,全区55个乡镇调整为38个镇乡街道。近年来集镇建设进入分类打造、扩能提质阶段,通过推进配套设施、风貌改造、园林绿化等建设,集镇建设品位、宜居品质显著提升。
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末,开州集镇数量逐年增加,集镇面积快速扩张,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集镇形象普遍不佳。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生态搬迁等政策相继实施,集镇人口迅速扩张,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成效显著。道路建设方面,老集镇原有道路陆续完成升级改造,街面水泥硬化率达到100%,集镇新区道路宽阔平整,交通更为通畅。市政设施方面,排水设施不断优化,水漫街面现象彻底解决;集镇供水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自来水到户率达到100%;电力设施持续升级,电力供应充分保障,经常性停电现象得到解决,街道夜间照明已成常态;居民燃料层级不断提升,煤炭作为家庭主要燃料的时代基本结束,更为方便、环保的天然气、液化气等燃料已成为主流;目前全区天然气统一供气乡镇(街道)达到34个,供气主管道长675.46公里,液化气零售门市实现乡镇全覆盖。
三、宜居品质持续提升。70年来,伴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稳步推进,集镇宜居品质持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集镇房屋以土木平房为主。改革开放后,集镇规模不断扩大,一栋栋沿集镇公路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砖混结构成为主流。2010年后,各乡镇陆续启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同时电梯房建设逐渐向乡镇延升,住房品质再次跨越。农贸市场基本实现集镇全覆盖,商业卖场向集镇布局,乡镇贸易一片繁荣,居民购物更为便利。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各类广场从无到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1年至今,全区累计投入2.37亿元用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如今集镇街道干净整洁,公厕布局更加广泛,河道水质清澈见底,污水管网全部成型,垃圾实现集中清运,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集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截止2018年底,建成运行乡镇污水处理厂41个,集镇污水处理厂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一级干管118.77公里,集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0%,较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开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70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严格按照“三宜品质”、“四项统筹”、“五好标准”总要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宜居宜业形象初显。
一、生产生活方便快捷。公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地区未通公路,村民出行以步行为主。改革开放后,各地先后以群众投劳的方式修建村级公路,乡村公路建设进入高峰期。2005年,全区村道里程达到6712公里,98.7%的村通公路。近十年来,通过政府补助、群众筹资的方式,各地持续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升级,硬化里程逐年增加,公路质量大幅提高。截止2018年底,全区乡镇公路通畅率为100%,行政村通畅率为100%,撤并村通达率为100%,撤并村通畅率为75%,村民小组通达率为92%、通畅率为61%,村民出行更加便捷。生产条件方面,“靠天吃饭”情况得到改善,各类堰、塘、渠、库等水利设施遍布各村。截至2018年,全区有各类型水库177座,塘坝20363座,总库容达到3.1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85万公顷。供电设施方面,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村持续进行大规模电网建设和改造,农网供电能力、供电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开州供电公司供区范围涵盖40个乡镇街道,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动力电”。通讯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通讯一片空白,对外通讯极为不便。70年来,农村通讯设施从无到有,通讯形式、通讯载体与时俱进,通讯设施不断完善升级。2018年末,全区农村共有通信基站5293个,4G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光缆线路总长5万余公里。
二、村容村貌日渐靓丽。一是农房改造持续推进。近年来,结合精准扶贫、生态搬迁等涉农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近两年,累计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5030户,兑现补助资金7338万元,使建卡贫困户等4类重点对象安全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农村集中居民点污水处理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逐年提高,基本建成“户集中、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收运处置模式;2001-2005年,全区累计退耕还林2.55万公顷,荒山绿化4.77万公顷,2018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9.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1.8%,较2000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呈现出“水清地净山更绿”的景象。三是村庄建设成效显著。从2011年开始,按照“集约要素、节约空间、集约用地、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大力推进美丽乡村聚居点建设。截止2018年,全区共建设美丽乡村聚居点224个。在美丽乡村聚居点基础上,以净化、硬化、亮化、美化、绿化为抓手,修建雨污管网、休闲广场、人行便道等基础设施,不断绿化周边环境,配套建设篮球场、健身器材、路灯、卫生厕所等配套设施,使美丽乡村聚居点提档升级为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全面提升农村居民居住品质。目前全区建成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1个,创建市级美丽宜居村庄20个、市级绿色示范村庄49个。
三、产业产品亮点纷呈。改革开放初期至2010年,农业生产以家庭劳作为主,土地综合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针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土地综合利用率低的特点,农村土地政策有所变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全面实施,土地流转面积逐年扩大。资金、技术及人才向农村回流趋势明显,各级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积极培育优质农产品,努力打造知名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率,农村产业发展兴旺。2018年,“开县春橙”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到10.92亿元;全区已获得无公害水果认证24个、绿色食品水果类12个、重庆市名牌农产品13个、地理标志1个。“开县龙珠茶”、“开县木香”获得全国地理标志商标。15个标准化果园、菜园、茶园、水产品养殖场建成投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面积扩大到128万亩,农产品加工率提高到35%。目前,开州大地农村产业亮点突出,融合发展效益显著。大进茶叶、郭家葡萄、铁桥梨子、巫山柚子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关面等北部山区乡镇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长沙柑橘实现连年丰收,南门红糖使甘蔗种植效益更上一层楼,谭家冷水鱼养殖效益显著,江里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进展迅速,满月马扎营已成为开州居民避暑纳凉第一目的地。伴随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各地农村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经济效益日渐显现,农村地区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文字由重庆市开州区统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