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友:朱鹮好运

2019-08-05     文学陕军

朱鹮生存繁衍已有六千万年历史,由于战争、地震、冰雹、瘟疫、人类的猎杀等诸多原因,到1981年5月在洋县才重新发现了当时我国仅剩下的七只。

巍峨的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岭,雄伟的山峰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南下,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内陆河——汉江。气候温润,植被丰茂,雨水充沛的汉中盆地,是适宜朱鹮生存的宝地,秦岭南麓洋县的姚家沟是它们最后栖息地。这是一个静谧的小村庄,仅有七户村民过着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朱鹮与村民相生相伴,和谐相处,但是面对不测风云,朱鹮弱小的种群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刘荫增的出现,成为朱鹮在这个世界上的“保护神”。1978年受国务院委托,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带领的中国朱鹮考察队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了大半个中国,在几乎认定朱鹮已经绝迹的情况下出现了奇迹。

刘荫增

那是一个所有人难忘的日子,落日的黄昏下,阳光笼罩着金家河的农舍、小溪、山林,一只像白鹭一样的大鸟在空中飞翔。当刘荫增抬头仰望,那只大鸟欢快地扇动着翅膀,羽毛犹如胭脂般绯红,伸着长长的脖子,冲着刘荫增“哇——哇”地呼叫着。刘荫增一下怔住了,脱口惊呼“朱鹮——”,腿下一软跌倒了,似乎本能地向朱鹮行了一个大礼。这是冥冥之中,濒临灭绝的朱鹮与踏破铁鞋的“守护神”刘荫增在茫茫宇宙中的相遇。

那年5月23日,刘荫增考察队一行最终发现了七只在姚家沟筑巢栖息的朱鹮。这立即成为国际生态保护的一大喜讯,引起了国内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抢救和保护措施。在当时动物保护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洋县政府发出通知,在朱鹮活动区域不准狩猎,不准砍伐,不准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开荒放炮。原陕西省林业厅和洋县政府相继建立了朱鹮保护机构。日本将朱鹮视为圣鸟,也向朱鹮保护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越野车、望远镜等物资设备,还有经费。随着朱鹮种群经繁育不断扩大,保护机构从对病伤朱鹮救护到半野化培训,最后实现了野外放飞。洋县还在公路、铁道边设置了保护朱鹮安全的防护屏障。近四十年过去了,朱鹮从发现时的七只,现在已繁衍到三千多只,栖息地由洋县姚家沟现已扩大到汉中各县区,甚至飞过秦岭巴山到宝鸡、铜川、宁陕、北京、浙江等地,并重返历史上有过朱鹮的日本、韩国。朱鹮已成为友好使者,参与到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共同体之中。

已逾八十高龄的刘荫增先生,几十年来,从发现朱鹮,到用全部的精力保护朱鹮,几乎参加了国内外所有保护朱鹮的重大活动。他晚年身体衰弱,虽居住在北京,但一直眷恋着朱鹮栖息地——洋县,常常遥望着秦岭南麓当年发现朱鹮最后栖息地的姚家沟,牵挂着那些已经儿女成群、在美丽的汉中盆地自由飞翔的美丽倩影,洋县成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去年春天,老人拄着拐杖回到洋县,参加了当地举办的朱鹮国际论坛会议,就再没离开洋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老人提供了生活便利,那些似乎认识刘荫增老人的朱鹮们,在晨曦或黄昏中常常陪着在城郊、村庄和田野散步的老人,嬉戏翻飞,欢快鸣叫。老人心情愉悦,身体渐好,现已扔掉拐杖,常常笑声朗朗。当我称赞老人是朱鹮的“保护神”时,老人哈哈笑道:“在田野看着成群的朱鹮从眼前飞过,我更像是一位‘牧鹮人’。”

朱鹮与人类的关系密切,还体现在洋县朱鹮生态产品品牌价值逾七十亿元。当地注册了稻米、黑米酒等品牌商标六大类五十余个,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十三万多亩。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成功进入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作家莫伸在汉中考察朱鹮保护时感慨地说:“朱鹮保护史也正好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朱鹮已成为生态代言鸟,它代表着汉中、代表着陕西、代表着中国飞向世界。

选自:陕西日报(2019年07月02日)

作者简介

贾连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散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陕西日报》《中外纪实文学》等报刊。编著出版有多部地方文化书籍。

【投稿说明】

投稿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爱文学爱生活,欢迎投稿!

【关注我们】

文学陕军新媒体联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L3YWwBUcHTFCnfP6Gl.html





你好,柞水!

2019-10-18






你好,长武

2019-10-12


你好,阎良

2019-10-10







你好,镇安

2019-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