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死,31岁的刘启登基称帝,史称汉景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刘启8岁当太子,苦熬23年,终于当上皇帝,摩拳擦掌,想要赶出一番事业,对于刘启的上进,他的老师晁错很是欣喜,二人经常彻夜长谈,打算干一番大事!
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汉景帝刘启提议削藩,话说的很直接:藩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还是要反,早削藩,反噬还小一点,你等藩王做大,再削藩,后患无穷!
汉景帝一听,有道理啊,立刻着手削藩,结果七王之乱爆发,把汉景帝吓了一跳,无奈之下,汉景帝只能将晁错枭首,给各位诸侯赔罪,虽然最终七王之乱被平定,藩王实力也被削弱,但藩王依旧是大汉王朝沉重负担,连绵千里的诸侯国不计其数,严重威胁中央统治!
汉武帝上位后,一心想要消灭匈奴,壮大汉国声威,可国内不稳,干屁的事啊?结果这时候,汉武帝身边出了个能人主父偃,比晁错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个损招——推恩令,本来,藩王死后,一般都是长子继位,但主父偃却建议,不管藩王有几个儿子,死后,便将藩国封给这几个儿子,这样一来,藩国便会被分的七零八落,哪里还有实力威胁中央?
主父偃这一损招,一举扫除汉朝大型诸侯国,谁也没有实力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武帝得以一心一意攻打匈奴,但主父偃此举,也有弊端,那就是后来西汉王朝衰败,刘氏宗亲,连一个能挑大梁的都没有,当然这是后话!
不得不说,主父偃的推恩令,确实是削藩最好的办法,可如此好用的办法,建文帝当初削藩的时候,为什么不用,非要用强硬手段,最后逼得朱棣造反呢?原因有三,最后一点很无奈!
原因一:藩王情况不同
明朝的藩王和汉朝的藩王,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汉朝的藩王,有封地,有实权,俨然是一个个国中之国,他们的存在,是祖上荫蒙,完全是蛀虫般的存在!
而明朝的藩王就不同了,当初朱元璋将儿子们封到各地,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让他们帮着中央抵御外敌,这些藩王,没有实际封地,但却手握兵权,比如燕王朱棣,比如代王朱桂,便被封在明朝北方军事重地大同!
因此,建文帝要削藩,主要削的是这些人手里的兵权,因此推恩令就不太适用了!
原因二:藩王实力不同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在七王之乱之后,当时,汉朝的几个刺头藩王,基本上已经被打残,就算是联手,也没能力对抗汉朝大军,因此,汉武帝施行推恩令,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听者,即便是老藩王不愿意将封国平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们,他的那些儿子们也不会同意,毕竟,每个儿子都希望能够分的老爹一份家产不是?
而建文帝时期就不同了,朱棣是燕王,朱棣的儿子可能也是燕王,但这个头衔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手里的兵权,建文帝在乎的是燕王手里的将士,会不会听自己指挥,而不是在乎将来究竟是有一个燕王,还是一堆燕王......
原因三:建文帝比汉武帝更心急
汉武帝削藩之时,国内藩王实力,在经过七王之乱的打压,已经实力大损,而明朝建文帝时期却不一样!
当时,建文帝之所以要大力削藩,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叔叔们威胁到了他的他的统治,建文帝要的是,收回这些藩王的兵权,减轻他们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因此,推恩令行不通,只能选择硬碰硬,直接向叔叔们开战,但可惜的是,建文帝毕竟年轻,经过的风浪太少,即便朱棣都造反了,还下令,不让伤了自己叔叔,最终,皇位被朱棣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