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河滩上捡到“金印”,上交后获350元奖励

2019-10-31   壹号收藏



1982年的一天,观音桥公社社员刘定全在嘉陵江北岸水府宫聚贤岩河滩上劳动时,发现石头中有一金光闪闪的东西,出于好奇,刘定全将其捡了起来并带回了家。回家后,刘定全对妻子说:“这是一枚金印,在河边捡到的。”刚开始妻子还不相信,认为刘定全在开玩笑,为了验证到底是不是黄金,她在上面狠狠地咬了一口,还留下了一个牙印。结果不出刘定全所料,这是一枚黄金印章。



慢慢的,刘定全捡到金印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的文物专家知道后决定上门印证传说是否真实。当专家看到金印上的“偏将军印章”5字后,便认定了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文物。早在1954年,陕西宁强县出土了一件“朔宁王太后”金印,这枚“偏将军印章”金印在钮式、印体上与此金印如出一辙。

偏将军印系龟纽方形金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采用当时常见的“二二一”三行排列方式,文字体势自然延伸,所占位置具有黄金分割率特征,适合篆书的伸展,显得极为美观。



据文献记载,“偏将军”其名源于先秦,盛于两汉。“偏”有作将佐称谓,如“司马令尹之偏”(《左传·襄公三十年》)。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目前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稀罕之物,至为珍贵。


关于此印的断代众说不一,如“三国”、“东汉”、“汉”、“新莽”说等。根据印章的材质、钮式、大小,印文风格、出土地等文献资料的综合考察,专家将其断为新莽建国初年至东汉初中元末年的50年间,应较为稳妥。



此枚“偏将军印章”的材质决定了凿刻谨严精巧,著名学者王献唐先生在《五灯精舍印话》中,对新莽时期官印有极高的评价:“新莽篡汉,百度维新,凡有制作,无不精美。印为国家重器,尤刻意求工。今传新莽官印,钮制炼冶,俱皆华妙。印文书刻之工,远迈秦汉,更无论魏晋。篆刻至莽,殆摹印之极规矣。”





总之,此枚金质“偏将军印章”从其艺术角度来讲,以其特殊的材质;高超的制作水平;舒展、沉稳、典雅而又精整的印文;一丝不苟、精妙绝伦的章法安排;使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时期印章艺术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以及其非凡的艺术魅力。


专家知道这件金印文物的来源后,对刘定全解释说:“我国法律规定地下文物都是国有的,私人不允许拥有”。刘定权意识到如果私自收藏文物是要担负法律责任的,因此打算将文物主动上交。后来,此印章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为该馆“十大镇馆文物之一”。刘定全因为主动上交,获得了350元以及一张奖状的奖励。





2008年,刘定全被邀请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时,对着这件文物沉默了很久,突然说到:“要是知道这是文物,肯定不会让妻子咬,搞得留下了牙印”。他表示上交文物一点都不后悔,该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是国家的就是国家的。


责任编辑:子曰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