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这些“屯”里都藏着哪些“秘密”?

2019-07-11     说口里这点事

在洋河西段两岸广袤的土地上,

即现在怀安县东北部和万全区南部的地区,

散落着一些以数字排序的古“屯”村落

这些古“屯”村落的起源、成因和定位

都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

图 | 怀安第六屯乡常家沟村

以数字排序古“屯”村落之遗存溯源

第三屯(现隶属怀安县第六屯乡):位于洋河南岸。据1994年版《怀安县志》(下同)记载,该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驻军屯田,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筑堡。

第四屯(现隶属怀安县左卫镇):位于洋河南岸。据查,该村明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建村,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筑土城堡。

第六屯(现隶属怀安县第六屯乡):位于洋河南岸。据查,该村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筑堡,驻军屯田。

第七屯(现隶属万全县安家堡乡):位于洋河北岸。据1992年版《万全县志》记载,该村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为古代屯兵地名。

第八屯(现隶属万全县安家堡乡):位于洋河北岸。据《万全县志》记载,该村也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为古代屯兵之地。

第九屯(现隶属怀安县第六屯乡):位于洋河南岸。据《怀安县志》记载,该村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驻军屯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筑堡。

第十屯(现隶属怀安县柴沟堡镇),位于洋河南岸。据查,该村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建村,为古代屯兵之地,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筑堡。

从上述古“屯”村落排序来看,第十屯之前,唯独缺少了第一屯、第二屯和第五屯,查阅《怀安县志》《万全县志》仍未找到答案。

为解答这个疑问,除了请教知情人士外还到洋河岸边一些古“屯”村落进行了深入了解。据屯民祖辈们留下来的记忆,这三个“屯”分别是:

第一屯,就是现在的左卫镇景泉堡村,明洪武年间建万全左卫第一百户所,称头百户,嘉靖四年(1525年)筑土城堡,因村西临“金泉”,民国时改称今名。

第二屯,也就是现在的二堡子村(现隶属怀安县第六屯乡)。该村位于洋河南岸,明初,因屯兵垦田形成第二屯。据《怀安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因村庄人口逐渐增多,成为万全左卫第二百户所,称二百户,明嘉靖年间筑堡,民国年间才称二堡子。

第五屯,应为现在的安家堡村(现万全县安家堡乡政府所在地)。该村位于洋河北岸,由先祖安氏建村。明初,按屯兵顺序形成第五屯。据《万全县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筑堡。

此外,洋河南岸还有南第九屯(现隶属怀安县头百户镇)。

据《怀安县志》记载,该村原为屯兵之地,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时称第九屯,1982年因与现在的第九屯重名,故改成今名南第九屯。

图 | 怀安第三屯

以数字排序古“屯”村落之历史成因

张家口地处塞北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辽金时期开始,这里的战事就连绵不断。辽末,金人自东北起兵,辽朝的防御重点被迫退居燕京。当金人占领东北和大漠以南的大片土地后,便着手攻打燕京。

公元1122年(宋宣和四年、辽保大二年、金天辅六年)八月,金太祖阿骨打自蒙古高原到达今张家口地区的坝上地带,并自此进攻燕京。蒙古族从草原上起家以后,也把燕京作为攻取的目标。

公元1213年(南宋嘉定六年、金崇庆二年),蒙古开始大举进攻长城沿线,由张家口一代直驱德兴府(今涿鹿),逐破之。最后攻取燕京。

明朝自公元1368年建立以后,蒙古族被迫退居北方草原一代。明太祖朱元璋时,将北方广大地区统一在明政权之内。明成祖朱棣为减轻边患,在长城以北蒙古部落集中的地区设立20多处卫所。宣府(今宣化)、张家口一线,就成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侵扰的重要据点。

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于今左卫镇(现隶属怀安县)置万全左、右卫;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移万全右卫治所于德胜口堡城,即今万全县万全古城。自成化年间起,又先后筑来远堡(即今张家口市上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上述四堡现均隶属万全县)五座军堡。

另外,从永乐初元至成化末(公元1403~1487年)的80多年里,明廷除将秦、北魏、北齐旧长城修缮利用外,又新筑若干段,使之首尾相接,更加坚固完备,成为了雄伟的外长城。至此,坚固的外长城及外长城沿线“五堡”的形成,成为了防备北方蒙古族鞑靼、瓦刺等部落南下骚扰的天然屏障。

图 | 怀安第六屯乡

镇守外长城及外长城沿线的“五堡”需要派重兵严密防守,据有关史志资料显示,当时设堡置卫辖兵约5600名,其下有千户所、百户所、卫所属都指挥使司管辖。如此多的军队将士每天需消耗大量粮食,同时众多马匹也需要耗费草料。粮草供应成了明廷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明廷效仿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屯田经验,实行了卫所兵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屯田戍边活动。

据《万全县志》(1992年版)记载——

“军士戍边,屯田实行世袭制。兵源主要来自从征(诸将本部兵)、隶附(收用僭伪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和招募。所有军士实行定地留守,籍地入军户,大部屯田,小部驻防,战时奉调出征,平时备戍卫所,以军养隶,以屯养兵。军士实行世袭制,军户世代为兵,父亡子继,兄终弟及。”

由此,在沿洋河西段两岸万全左、右卫所辖的广袤土地上,就衍生了包括第一屯至第十屯、现属怀安县管辖的旧怀安城、张屯、朱家屯、少钦大同、南胡家屯、小屯堡、俞家屯、张家屯、杨家屯、王虎屯、榆林屯、下王屯、山旗屯、三合屯,以及现属万全县管辖的新羊屯、旧羊屯、上营屯等屯兵村落。

明廷还在太平庄(明洪武年间称北九仓,现怀安县太平庄乡政府所在地)、南九仓(现隶属怀安县太平庄乡)一北一南两地设仓厫,储存战备粮草(载1994年版《怀安县志》)。当时,屯田戍边属于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就是在沿边地区组织士兵和农民一边耕作、一边戍守,以三分兵守城,七分兵开屯耕种。利用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

用明太祖朱元璋的话说就是——

“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兵得所养,而民力不劳,此长治久安之道”

图 | 怀安第二屯,现二堡子村

从明洪武年开始,明廷有计划地先后15次从南直隶、山西、山东、湖广等地移民河北开荒、戍边。张家口一带多从地狭人稠的山西通过官方或民间自发移民迁来,成为了屯垦士兵。

明廷为便于控制和管理洋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以及所收获的粮草,就先从第一屯(现怀安县头百户)开始,依照军队建制逐年顺序组建起至第十屯的屯垦村庄这就是洋河西段两岸以数字排序古“屯”村落之历史成因。明廷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修筑长城进行防御和屯垦北方土地保障税粮供应等措施,保卫了边疆安全。

屯垦戍边是历代政府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

屯垦是驻扎下来开垦荒地的意思,而戍边顾名思义就是在边疆守卫的意思。

地处塞北要冲以数字排序古“屯”村落驻军屯田也体现了屯垦戍边的鲜明特征。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粮草,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农业生产,繁荣了地方经济,巩固了边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这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之说:“屯田是千古之策,这是古人对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历史思考,是治国安邦之千古名言”

洋河两岸屯垦戍边屯民基本为全国各地移民且大多来自山西

据有关史料显示,张家口一带洋河沿线屯垦戍边屯民基本为全国各地移民且大多来自山西。元末明初,此地因为多年经历战乱,土地荒芜,人丁稀少,特别是洋河两岸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

为了加强对边地的开垦,从明初开始,朝廷多次从山西移民或征调内卫军队到张家口一带及洋河地区。

据《明太祖实录》卷236载: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山西马步守兵二万六千六百人往塞北驻军屯田;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夏,征诸路边兵来屯(引自《宣府镇志》)。以上两次移民的一部分就成为了万全左、右卫、外长城沿线“五堡”筑城及洋河两岸驻军屯田官兵的主要组成部分。张家口地区民间曾流传这样一句话:“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图 | 怀安第四屯村

洋河两岸屯垦村落以数字形式排序在全国地名形成中较为罕见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全国各地屯兵垦田村庄多以“屯”起名,前面冠以最先到达此地垦田村民的姓氏,如:张家屯、朱家屯、胡家屯、俞家屯、杨家屯等;

也有以所处卫所附近方位起名的,如前屯、后屯、左屯、右屯、上屯、下屯、东屯、西屯、南屯、北屯等;

再一种形式就是按到卫所距离而起名,如三里屯、五里屯、八里屯、十里屯等。

还有以方位和方位距离相结合起名的,如东北屯、西南屯、东三里屯、西六里屯等。

但洋河两岸以数字排序形成的古“屯”村落在全国地名中的出现较为罕见,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

一是该移民屯最先来此垦田先民或几人,或数十人,姓氏杂乱,按姓氏无法排列;

二是移民是军转农的,只好按到所在垦田地域时间顺序前后而排列屯名;

三是按军队建制垦田转制排序;

四是为便于军事化管理或控制地域经济而起名。

来源:怀安文化旅游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uG0BmwBmyVoG_1Z32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