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更新到了第5个版本

2019-08-12   青年文摘

作者:Kitty&林聪明

来源:我要WhatYouNeed

ID:newWhatYouNeed

每天,我的电脑屏幕右下方都会弹出来一个窗:“是否进行更新?”

见到这个弹窗,我从来都是快速按下“明天提醒我”。我总觉得,更新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我以为不点更新,电脑系统就会一直保持在初始版本。后来,无意间打开后台,才发现电脑已经默默更新了好多个版本了。

生活估计也是这样。

常常以为自己一成不变的我们,其实可能已经默默更新了好多版本了。

那,应该怎么发现自己的更新呢?

提示

20岁后你的系统已经更新至以下版本

大学入学,

我不知道自己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便学着舍友买碎花小短裙,

带可爱图案的T恤。

后来整理衣柜时,

室友说:“我们的衣服都好像啊。”

不只是穿衣服像,

我连表情和想法,

都带着别人的影子。

对着满柜子“别人的衣服”,

我感到茫然,这真的是我喜欢的吗?

直到我在一家古着店里,

找到了第一件自己真正想穿的衣服。

是一件男款的宽松毛衣,

很有年代感。

它看起来,很奇怪。

穿上身后,

室友们的评价是:“有点奇怪。”

再往后,评价慢慢变成了,

“虽然奇怪,但很适合你。”

最后的评价是:

“这是写着你名字的风格。

再次清理衣柜时,

里面每一件奇怪的衣服,

都让我心情很好。

衣柜里,喜欢的衣服的数量,

开始成为我量化成长的标准。

伴随而来的,

还有我开始尝试做自己喜欢

但不那么符合常规的事。

比如,

一个人去给很多陌生人拍照,

去城市最有名的滑板店,

和滑手老板喝酒聊天。

只要是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跟别人不那么一样也没关系。

从人群里分离出来,

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这意义远比身上穿的衣服要大。

毕业后的首次更新,

是我在进入职场后,

经历的一段“静音期”。

我很少出声,

怕想法不够好,

又怕说错话被讨厌。

同事在工作群里@我,

“你怎么看?”

我常常只会回:

“挺好的。”

久而久之,我变成了一个职场“好人”。

而真正触发更新的节点,

是朋友无意中说的一句话:

“没什么优点的人,

才会被人说是‘好人’吧。”

我真的,

不想做这样的“好人”。

只是,静音久了要重新打开声音,

还蛮难的。

最开始,在会议上,

我小声结巴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大家陷入沉默,

我简直想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

但同事还是会问“你怎么看”,

我能感觉到,

大家是认真地想要问我意见的。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提高5%的音量说出这句话,

下一次,提高12%的音量,

再下一次,提高到20%的音量。

慢慢说,但一定要好好说出来。

一点点提高的音量,

也成了我的更新进度条上,

一个个向前的刻度。

在逐渐坦诚的交流里,

我发现,我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

我学会判断自己想法的

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学会在讨论中改进。

而我也越来越明白,

出声,

才能被大家看见;

鲜活的性格,

才会有真正的存在感。

对我来说,

职场是一个促进人不断更新的环境。

所以,我的第三次更新,

也发生在职场上。

“弱弱的。”

记得同事曾经这么说过我。

我也不是没怀疑过自己的能力,

每崩溃一次,

我就会在备忘录里写一句:

“你不行。”

心里打算着,

写到第20句“你不行”,

就放弃这份工作。

但当我打开备忘录,

我发现,

上一次写下它的时间,

已经是两个月以前了。

有时候,

记录自己的崩溃密度,

也是衡量自己是否正在更新的一种方式。

回想起那两个月,

我是有找到一种特别的方式去处理崩溃的。

那阵子,我经历了一个状况百出的项目,

有时凌晨两点睡下,清晨四点半起床。

预算超支,在室外工作遭遇暴雨。

听起来,都是些让人高频崩溃的状况。

不过也因为它发生得太频繁,

反而变得没那么恐怖了。

只要我把崩溃的心情,

视为跟“无聊”“搞笑”一个类别的情绪,

它也没那么难面对。

最后,

我和团队一起完成了项目,

这让我挺骄傲的。

应该说,

是尽过最大努力的自己,

让我挺有底气。

有些人的自信,是本身就有的。

有些人的自信,

是只有很努力才能得到的。

而我属于后者。

我想,

只要尽力完成,

我就没有理由去苛责自己了。

比起职场上的更新,

那些更为日常的更新,

很微小,

却很新奇。

我啊,是个很闷的人。

工作后,

我很久没认识新的好朋友了,

所以我喜欢追星。

在追星这件事情上,

我是很认真的。

我会在公司的布告栏上,

贴上我喜欢的明星海报。

忙完工作,

我会看上六七个小时的视频。

如果哪天我喜欢上了另一个明星,

我还会认真地告别“现任”,

写上一封“对不起,我没那么喜欢你了”的信。

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星,

是因为我觉得孤独。

追星可以填补这份空缺。

但我生活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怪人”,

他的交友法则里,

就是朋友一定要保持联系,

比如一周一个电话,一次视频。

有好几个周末,

我是被他的电话叫醒聊天的。

一开始我很抗拒,

神奇的是,

渐渐地,

我会主动打开他的聊天框,

主要是担心自己被他的交友法则淘汰。

我把追星的注意力转移到,

给自己制定交友法则这件事情上。

和不同的人交往,

我反而有了新的改变。

这是曾经的自娱自乐无法给予的。

“自我”这个词,

不能只有“我”而已,

有了别人的一点颜色,

才会构成新的“我”。

想起我的淘宝订单里,

还躺着一笔印刷明星海报的订单。

但到现在,

我还是没有要印刷的照片发过去。

现在,

我也不需要了。

来我家的朋友,

都问过我同一个问题:

“你的房间为什么给人一种随时都要走的感觉?”

一张床,一张桌子,

衣柜,化妆品,几本书,

没有任何装饰。

比起满当当的房间,

我反而觉得

两个箱子就装下的房间更能给人安全感。

说出来羞耻,

我以前喜欢买“替代品”。

那段时间,

我处于有点钱,

但也没有太多钱的状态。

花起钱来,

一点都没有气魄。

喜欢一件斗篷大衣,

标价是599,

狠不下心买,又很想要。

于是我全网搜索相似商品,

然后买了一件80块钱的“大衣”。

我当时怎么会相信一件大衣只要80块呢?

收到的时候,

仿佛收到了一件夹层雨衣。

不开心,

懒得退,

一次都没穿过,

就被扔掉了。

实现了从快递到垃圾桶的一步到位。

像这样“便宜一点点”的观念,

贯穿了我生活里的很多部分,

叫外卖、打车都是这样。

有一天晚上,

朋友和我分享了他最近贫瘠的物欲,

他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就像一个垃圾,

总想着通过买东西来改变所处的环境,

却从来没有想要花钱改变,

自己不是垃圾这个事实。”

我回到家,

环顾四周,

那些冲动买下的“替代品”

对我有任何改变吗?

没有。

它们的结局就是成为垃圾,

给环境造成负担。

最后能留下来很久的,

永远都是那些会带给你影响的物品。

所以,

我这个“像要随时走人的房间”,

有着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时刻提醒我,

有没有给自己制造无用的负担。

最后。

记得小时候,我每喝下一罐牛奶,就相信自己一定会再长高个几厘米,可以和喜欢的男生肩并肩;每多做几道数学题,就相信自己能多考几分。

分数,身体,技能。那时,衡量自己是不是在成长的标准清晰可见。

然而,当这些外在客观的标准不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还能拥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还不错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吗?

所以,我很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可以思考一下,现在自己最想更新的,会是什么。可能是控制情绪的能力,也可能是清晰表达意见的能力。

然后去找到一个可以证明它的刻度。可能只是记下自己崩溃的次数,也可能是说话的音量——试着将它装进你的更新进度条。

就算每一次都只是小小的更新,但只要缓缓前进,更新的进度条总会走到满格的位置。

你会发现,你的成长不再是后知后觉,而是有迹可循的。

对了,还想和你介绍一个新版本。

在每一个“更新”的坐标点里,我们总能看到更清晰的自我的轮廓,也越来越能看清,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在一次次的更新中获取到的能量,我们也终会有一天能鼓舞到其他人。

更新是一种 Made Better。而我也相信,Made Better 是一件可以向外传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