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未必真英雄,主和未必不豪杰,历史上主战而误国的个个名臣们

2020-08-18   晓雨聊历史

原标题:主战未必真英雄,主和未必不豪杰,历史上主战而误国的个个名臣们

我们的民族常常有一些思维定势。其中之一就是,在和外国的争端问题上,主战者必须是爱国的,主和者必须是投降派;主战者必须是代表正义一方,主和者必须是代表反动的一方。所以每当国家与外国有争议时,总有不少这样的鹰派,占尽道德高地,慷慨激昂,而这样的人也往往得到无数支持。

其实我们历史上,轻言主战而导致误国害民,割地赔款者的名臣们实在不少。

晚清的张佩纶就是这么一位主战派。张佩纶可能大家还不大熟悉,但他的孙女张爱玲却是尽人皆知的。张佩纶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宝廷、吴大潋、陈宝琛等时常评议朝政,号称清流派。也属晚晴名臣。

当时法国侵越,张佩纶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放言高论,以谈兵事为能。于是慈禧任命张佩纶为福建海疆大臣,到前线指挥作战。

张佩纶

结果当法国军舰侵入马尾港后,张戒备不足。战斗不到1个小时,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九艘军舰被击毁,死伤七百余人,福州造船厂也惨遭炮击。张佩纶则是甫闻炮声,即从船局后山潜逃。大雷雨中,连鞋子也跑掉了。

而法军仅5人死亡,15人受伤,军舰伤3艘。中国因而也失去东南沿海与台湾海峡海权。军机大臣沈桂芬曾言:书生典兵,煞有介事,但最终不过是纸上谈兵。

沈桂芬

日本侵占琉球后,当时朝廷大多主战。唯沈桂芬独言劳师海上,易损国威,力持不可。与其战败后割地赔款,大损国威。不如轻易不言战。主战派不审时势,一味高谈阔论,慷慨主战,如张佩纶等,不仅自取其败,而且自取其辱,误国误民。事后的甲午战争证明沈桂芬确实是个明白人。

另外一位满清主战误国的名臣则是翁同龢。翁是清流领袖,甲午战争时,力主对日开战。他是光绪的师傅,光绪对其言听计从,严责李鸿章立刻开战。

李鸿章知道以北洋一隅,不敌日本一国之力。且北洋舰队准备仓促,贸然出战,难以取胜。但圣命难抗。最终甲午海战的结局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马关条约,赔偿两亿白银,割让台湾。

翁同龢

而翁同龢作为户部尚书,对北洋海军极力打压,在费用开支上多方为难。事实上,翁同龢并非不知北洋海军的实力,他之所以一味主战,是有私心的。

如果大清国真的打败了日本,作为主战派,翁首功一件;万一战败,则削弱的是政敌李鸿章的实力。历史上,空谈的主战派多数都是站岸上的,自己一不上前线,二不用指挥征战。唱自己的高调,流的却是别人的血。

持主战高调的人永远占领道德至高点,博取虚名,迎合舆论,哗众取宠。而不是从国家民族的实际利益出发。所以才能喊出不惜民族牺牲一切,也要血拼到底的口号。其实很多站在道德至高点的人往往并没那么高尚。

诸葛亮

另一位主战误国的典型则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诸葛亮以中兴汉室为伟大事业目标,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顾蜀国相对孱弱的国力,六出祁山。屡启兵衅,积年无功。徒耗国力。

在他临终之际,还把他的既定方针传于接班人姜维。姜维继续十一次兵伐中原。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百姓不胜负担,乃至蜀国''民有菜色''。导致拥有富庶之天府,险阻之蜀道的蜀国在三国中最先灭亡。

从曹魏出兵到刘禅投降仅仅用了两个月。魏兵入城,成都的百姓竟然''具香花迎接''。所以诸葛亮是小聪明,每个战役中他能指挥打胜仗,但是在审时度势,决定国家的长远利益的大政方针就不行了。

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主义,为了自己的名声,驱蜀国人民于水火之中。在看大形势方面,诸葛亮还不如后主刘禅。刘禅劝诸葛亮说''方今已成鼎足之势,吴、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 明确表示,三国鼎立大势已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平才能治国长久。奈何诸葛亮决心已定,无法阻止。

可以说,蜀国之亡,有一大半原因在诸葛亮身上。

清人赵藩题武侯祠的对联很能说明问题:''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实际上就含有要从诸葛亮一味主战的政策中总结教训的意思。

我们历史上常常有种奇怪的现象,民族主义、主战和爱国这些高调常常和私利结合一体;而主和派的''汉奸''们却往往是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

在开战、爱国高调成为主流舆论时,跟着唱高调是最省力的,也是最安全的。而清醒认识形势,要被舆论攻击,千夫所指。主和者更需要勇气和公心。忍辱负重。当主战者易,当主和者难。

庚子之乱的主战派载漪、载濂、载澜、载勋、刚毅、徐桐、崇绮都是围着溥儁''大阿哥'' 的太子党。溥儁的师傅是崇绮和徐桐,载漪是溥儁的生父。载濂、载澜是载漪的兄弟。刚毅、启秀、崇绮、载勋等人也是载漪一派。

庚子国难

他们守旧,不通外务,一贯仇洋。想借义和团闹废立,拥立大阿哥当皇帝,自己从而升官发财。慈禧主战真实原因其实是因为听信大阿哥党的欺骗说洋人想逼她归政于光绪。在他们光冕堂皇的爱国主战,维护国家主权立场下,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私利。

而忧国忧民的主和派在义和团涌入北京之际,在生命威胁下,在二毛子,汉奸帽子下,仍然冒死上谏。如吏部侍郎许景澄说''不知宗社生灵,置之何地?''太常寺卿袁昶认为:''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结果全部被诛杀。

慈禧

另一位忍辱负重的主和派是郭嵩焘。郭嵩焘和李鸿章、沈葆桢等为同科进士。郭嵩焘比较早地认识了西方。他考察过洋枪队和英国人管理的海关。协办、主办过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对于列强有很客观的认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郭嵩焘知道大势所趋,武力远远不如别人,极为反感不切实际的高调,认为''战无了局。''而僧格林沁不听其劝,诱敌开战。

结果八里桥东直门大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香港九龙以及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对英、法两国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郭嵩焘

1875年英国使馆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被杀,郭嵩焘主张对巡抚岑毓英严加议处,和平解决。清廷官官相护,致使''马嘉理''事件一再升级,最终在英国武力威胁下,赔款银20万两,签烟台条约。

郭嵩焘曾被清廷派驻英国任首任大使,任上对西方作了客观报道。于是遭到''汉奸''、''贰臣''之类的指责咒骂,汹汹而至。甚至''湖南人至耻与为伍''。还有人参劾他''有二心于英国,想对英国称臣''。

甚至郭嵩焘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还写了一副对联来嘲讽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郭嵩焘辞职后,返乡到长沙后,行李受到长沙、善化两县的阻止。大骂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贴在满街之上。自巡抚以下的地方官员都''傲不为礼''。郭从此被清廷冷落,晚景凄凉。

877年,郭嵩焘在英国留影

听来是不是不胜唏嘘?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可笑。

历史是面镜子,读史明鉴,所以主战未必英雄,主战未必正义,主战未必爱国,主战未必崇高。而有的时候,那些审时度势、宁背骂名、忍辱负重的主和派方是大英雄、真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