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一封信,一个故事,一段情,讲述不一样的医患故事。用我们放心、顺心、贴心、动心的服务,抚慰病痛,燃点希望。人文省中医,为您的生命与心灵护航。
在广东省中医院建院90周年之际,医院医务工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书写下医患双方携手维护生命、彼此用心、双向治愈的故事,汇集成这本《大医精诚 大爱无声——广东省中医院医患故事集》。
这些展示着医患本源、携手相助、知遇感恩的医学人文故事,将成为传递正能量的载体,架设起医患和谐的桥梁,谱写“大医精诚”的新篇章!
与患者有温度的沟通、共情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让我们在面对危重患者时,除了运用理性的医学思维,更能结合感性的人文思维,与患者和家属建立信赖,提升依从性,从而使医患之间更好地配合。ICU并不冰冷,而是充满温暖、充满爱、充满阳光的希望之地,疗愈病人也充盈自己的内心。
怪事!退休医生生病不肯吃东西
在ICU里,面对拒绝进食的患者,你会怎么做?是直接留置胃管?还是选择肠外静脉营养输入?这些都属于ICU内的医疗护理常规操作,对于一名在ICU工作了12年的护士来说,这些做法更是司空见惯,但遇到了赵阿姨,这一次我没有这么做。
“老师,12床赵阿姨还是不肯吃东西,我劝她也不吃,口罩都不让我们碰一下,您去劝劝吧。”中午时分,管床护士茜茜焦急地跑来对我说。
赵阿姨,87岁的退休医生,脑梗死后遗症伴肺部感染收入重症监护室。曾经是一名医生的她,从昨天下午入住后对于打针、抽血、监护等治疗都很配合,却唯独不愿意吃东西。于是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径直走向赵阿姨床边。
赵阿姨戴着口罩安静地躺在床上,桌上那一碗粥满满的一口未动,我轻声打招呼:“赵阿姨,中午好!我是阿萍,昨天和你介绍过的,这里的护理组长。”赵阿姨低声地回应道:“你好!”听到赵阿姨有回应,我就直奔主题与她聊了起来。
“听说您不愿意吃东西,我来看看您。”
赵阿姨摇摇头说:“不吃,会拉大便。”
“拉大便是正常的,能拉出来说明肠道通畅,有利于您的身体健康。”
“不会的,不会的。”赵阿姨坚定地说。
我心想会不会是赵阿姨担心麻烦我们?于是,我真诚地说:“您不用担心,想拉大便可以随时拉,拉完告诉我们就可以了,我们会及时清理。您不吃东西,营养跟不上,会影响您的康复,您也是医生,这些都知道的。”
“我要等女儿从国外回来再吃,她已经在回来的飞机上了。”
“不吃东西,身体越来越虚弱,您女儿回来看到会很伤心的。”
赵阿姨依然坚持说:“我要等我女儿。”
我很好奇:“女儿不来就不吃东西,能跟我聊聊这是为什么呢?”
突然,赵阿姨指着进来打扫卫生的清洁阿姨大声地说:“就是干坏事,就是她。”
赵阿姨情绪激动,我立刻握住她的手安抚说:“这是我们的清洁阿姨,进来打扫卫生,有我在,您放松哈。”
待赵阿姨情绪缓和后,我一头雾水地问她:“您说她干坏事,她做了什么?”
赵阿姨却回答:“等女儿来,等女儿来。”
看到赵阿姨此时的状态,明显感觉到她在入住ICU后对时间、空间、人物的判断有些错乱,于是我决定给赵阿姨的女儿打个电话。
真相!曾被保姆虐待,心里有阴影
赵阿姨女儿其实就在广州,只是赵阿姨记不清了。令我惊讶的是,赵阿姨不愿意吃东西竟是因为她长期受到保姆的虐待。赵阿姨自己在家期间,住家保姆喂食速度过快,对赵阿姨言语辱骂,有大便不及时清理,甚至不准赵阿姨在夜间大便,这些行为给赵阿姨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女儿半年前回国后得知保姆的做法,辞退了保姆,自己留在赵阿姨身边,事无巨细地照顾,吃东西都是她亲自喂,赵阿姨才恢复了一些。
听了赵阿姨女儿的一番话,我心中的疑惑解开了,于是和赵阿姨女儿商量好,她午饭后就来医院,给赵阿姨喂点东西吃。
返回病房,我把女儿要来的消息在赵阿姨的耳边轻轻告诉了她,我看到赵阿姨的嘴角轻轻地上扬了。
下午,赵阿姨女儿准时来到。
女儿:“妈妈,我来看您了!”
赵阿姨:“你吃饭了吗?”
女儿:“我吃了,听姑娘说您不吃东西,我来看看。”
我:“阿姨,我已经把您的粥加热了,让您女儿喂您吃点好吗?”这次赵阿姨没有拒绝。
我取下了赵阿姨的口罩,这次赵阿姨没有反抗。女儿舀了一勺粥,吹了吹,轻轻送到妈妈嘴边,赵阿姨张开了嘴,缓缓地喝粥、慢慢地咀嚼。看来赵阿姨不吃东西的问题找到了初步的解决方法,但是一想到赵阿姨女儿家中也需要照料,往返医院路途较远,真的不忍心让她每天几次来回跑医院,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自己给赵阿姨喂粥。
放心!赵阿姨终于同意护士喂饭
我:“赵阿姨,您女儿住那么远,来的路上也很辛苦,让她在旁边休息一下,我来喂您可以吗?”
赵阿姨将信将疑地看了看女儿。
女儿:“妈妈,这里的姑娘都很细心,放心吧,她们不会喂得太快的,您吃完一口,她们才喂下一口。”
我接着说:“是的,您慢慢吃就可以了,不用急的,而且一会儿吃完后如果有便便,我们也会及时帮您清理,我们24小时都有人,你有需要只管叫我们。”
说罢,看到赵阿姨点了点头,我顺势接过赵阿姨女儿手中的粥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喂。
我轻声问:“赵阿姨,我这样喂您可以吗?”
赵阿姨:“可以。”
我:“那就好,看到您能吃点东西,我们都很开心,想让您快点好起来,那今天的晚餐让我们姑娘喂可以吗?让您女儿早点回去家里休息。”
赵阿姨:“可以。不过,明天我女儿还能来吗?”
我当即说:“当然可以,明天你吃过中午饭,午休睡一觉,养好精神,下午您女儿就来了。”
赵阿姨女儿:“妈妈,护士们都很好的,让她们喂你吃东西我都很放心。阿萍,咱们饭堂有没有‘细路面’?她平常喜欢吃这种面条,好消化。”
我马上联系了配餐员,给阿姨订好了面条。
“阿姨,晚餐给您订了‘细路面’,到时候姑娘喂您吃。”
看到赵阿姨点了点头,听到赵阿姨女儿一声声的感谢,我放下了担心,同时心里美滋滋的。晚餐时间到了,我特地去看了看赵阿姨,看到护士正在喂赵阿姨吃她喜欢的“细路面”,一种职业成就感涌上了心头。
与患者有温度的沟通、共情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让我们在面对危重患者时,除了运用理性的医学思维,更能结合感性的人文思维,与患者和家属建立信赖,提升依从性,从而使医患之间更好地配合。ICU并不冰冷,而是充满温暖、充满爱、充满阳光的希望之地,疗愈病人也充盈自己的内心。
作者:曹萍,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