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贼为何大多命短?其实“损阴德”并非传言,而是有现实依据

2022-05-15   百晓生侃历史

原标题:盗墓贼为何大多命短?其实“损阴德”并非传言,而是有现实依据

在中国古人的眼中“事死如事身”,因此对于身后事,古人都看得十分的重要。在古人看来,人在死后就会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当中,为了在那里过上更好的生活,古人在死后都会在自己的墓穴中安放许多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有的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有的则是墓穴主人生前所喜爱的物件。

事实上,早在原始时期,人类的墓葬中就出现了随葬品,包括一些陶器或者是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而到了后来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一些国家的帝王在去世之后,也会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以此来彰显身份。除此之外,一些达官贵人也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修建了各种规模的墓穴。

而这些墓穴无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拥有珍贵的随葬品,特别是一些帝王的陵墓中,随便一个随葬品可以说都是价值连城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之下,诞生了一种“职业”,盗墓贼。

盗墓贼往往以盗取前人墓穴中的随葬品为生,他们将那些珍贵的物品偷盗出来之后,就拿到市场上去贩卖,而往往这些文物,都能够卖上极高的价钱。不仅仅是现代,在古代时期,也存在着盗墓贼。如今的考古工作者甚至经常能够在一些古代墓穴中发现古时盗墓者所留下来的盗洞。

对于盗墓者,历代人们对他们的看法都是否定的,认为这是伤天害理的行为,不尊重死者。因此在古代就有着针对盗墓者的法律。例如,在大明律中就有记载:“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

可见对待盗墓贼,政府还是十分严厉的,最高可以判处绞刑。这也让盗墓成为了一项“高危职业”,而历朝历代,盗墓贼似乎都很命短。在古人看来,这些人都是做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所以导致“阴德受损”,这才会导致命短。而事实上,这一说法不仅仅是传言,而是有着现实依据的。

首先,古人在修建墓穴时,也考虑到了盗墓贼盗墓的问题。因此,在一些墓葬当中,往往设计了很多的机关暗器,防止盗墓贼进入。特别是一些王侯将相的墓中,往往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建机关,来保障自己死后的安宁。

运用最多的则是各种机弩暗器,在盗墓贼进入到墓穴中之后,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室内的机关,导致暗器飞出,对盗墓贼进行伤害,有的盗墓贼甚至会直接丢掉性命。除此之外,一些墓葬中还设置有流沙防盗的装置,让盗墓贼陷入就无法挣脱,最后力竭而亡。

除了机关之外,更为致命就是墓穴中的毒气了。在古代有一种说法,人们为了防止尸体腐烂,会在死者的身体中灌入毒药,达到防腐的作用。而经过长时间的密封安放,加上尸体的变化,往往会在墓室中产生各种毒气。而盗墓者在进入墓穴,吸入这种毒气之后,可能导致昏厥,甚至死亡。

另外在一些墓穴中,人们为了防盗,还会灌入大量的水银,而水银作为一种重金属元素,是拥有着剧毒的。盗墓贼长期进行盗墓工作,无疑会吸入这水银产生的毒气,这种毒气对身体是会产生巨大伤害的,以致很多盗墓贼都因此而丧命。

最后,还有一种对盗墓贼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的就是墓室中的潮湿环境。一些古代的墓穴,随着时间的流逝,浸入了大量的地下水,甚至淹没整个墓穴。在这样异常潮湿的环境当中,容易产生各种病菌,而盗墓贼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染上各种疾病,对身体产生伤害。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导致了盗墓贼往往寿命都很短。他们为了心中的欲望,不惜铤而走险,挖掘他人的坟墓,以偷盗为生。虽说在一定程度之上,盗墓贼在一些盗墓技术上确实领先于考古挖掘技术,例如曾经的“洛阳铲”,就是为盗墓者所发明。

然而,盗墓者往往为了利益,不顾及文物的历史价值,使得很多墓室都遭到了破坏,让考古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对人们研究古代历史造成极大地阻碍。这也是为何各个时代,人们都会严厉打击盗墓行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