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脱口秀大会》的领队几乎每期都是舆论场的焦点,新一期也不例外。
第七期的“新面孔”是B站的百大p主“老师,你好,你叫什么”。 何先生的经历相当优秀。 他拥有千万粉丝,视频影响力直接点燃a股,他曾采访过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 为了节目,他专门去练习后空翻,在开场脱口秀的最后翻出炒作的气氛,拿着他的后空翻热播出场。
但是观众好像没买那么多钱。 何先生登场时,腾讯视频的一半弹幕都在问:“他是谁?” 官博下也有不少“如果不能拜托的话请不要拜托”的评论。 —— (最早引起争议的周迅那英还是天后班,要说之后还坐在笑台上的何先生,难免会给观众带来落差。
网络人气越来越成为综艺嘉宾常见的面孔。 李雪琴和辛目洋子在综艺领域二度走红,成为网红进军娱乐圈的正面案例。
观众对网络人气的“阶层”认识,可能就在演艺圈蔑视“出身”的链条的底部。 即使是娱乐性最强的综艺节目也不例外。
但无论是否合适,综艺节目中的网红面孔越来越多,也证明了网红需要综艺,综艺也在呼唤网红,是一场感人的“双向博弈”。
明星网红化、网红明星化综艺和影视剧中的网红确实越来越多。
《二十不惑2》里姜小果新男友齐赞,扮演者嘀嘀第一代网红费启鸣;《独行月球》在马蓝星身边向她汇报工作的副官是搞笑短视频网红出身的辛目洋子(现原名李嘉琦); 最近播出的《炽道》,铅队队长扮演者是嘀嘀打车的网红西兰花; 刘诗诗新剧《一念关山》的男主唱是YY直播人气摩登兄弟主唱刘宇宁。
何先生出现在《脱口秀大会》并不是第一个例子。 两个赛季前李雪琴在《宇宙尽头是铁岭》中取得成功,成为了那届的“最强新人”。
进入娱乐圈后,李雪琴的日程排得很满,综艺市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类型从生活社会、爱情观察到喜剧竞技,不仅成为《你好,星期六》的常驻MC,下台后,《毛雪汪》有一个小客厅,春夏秋冬四季中每周逗狗、做饭、做客
很多网红在出演节目和电影之前,都享有“明星”般的关注度。 李佳琦的个人站一直更新到去年9月的照片频率,易梦玲的微博评论的评价数也比很多明星艺人高。 在《哔哩哔哩向前冲》的个人cut上,谢安、啊粽、“退款哥”等网络人气博主的播放量远远高于参与节目的男团女团成员。
自从明星逃税、高价片酬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后,公众对娱乐圈的关注度一路飙升,推出广告机器的艺人越来越不受欢迎,只能努力做到生动朴素,让当下的明星们为角色经营发愁
毒眸( ID:DomoreDumou )在过去的报道中表示,新一代小花非常注重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 鞠婧祎的化妆范本是美妆网红的时尚风向标,杨超则成了写真范本。 林允在小红书( RED )分享医美体验,欧阳娜娜以vlog为标签,参加活动的妆出环,邀请理发师录制一期化妆视频。
男艺人也没有放弃追赶网络的流行。《苍兰诀》晋升流量王鹤棣会使用奇怪的滤镜,也会根据网友的要求拍《篮球的转换》。 “光剑变装挑战”火爆之时,罗云熙、李承铎等男明星也拿着TAG发布视频。
短视频浪潮席卷互联网,大部分营销内容都要考虑短视频受众的审美和习惯。 熟悉这条路、身处舒适地带的网红,与云端明星的邂逅,两者之间的界限,自然也越来越模糊。
在网红上综艺,然后呢? 并不是所有的网络人气都出现在综艺节目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掌声。
有一种说法是,电视镜头是网红的“妖镜”。 第一代网红们,人人网晒网,寻找角度好、可后期处理的镜头,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观众逐渐了解了美颜滤镜和PS的“强大”,电视镜头成为了网红人脸检测的唯一标准。
豆瓣女神南笙、武大校花黄连上综艺节目时,最大的舆论呼声是她们的“说谎”“见光死”。 斗鱼一姐冯提摩爬了《快乐大本营》,最恶毒的是她的身材太矮,尤其是和当时站在她旁边的同一个嘉宾迪丽热巴相比,存在感直线下降。
专业性强的节目,网络红人的身份也容易被大众鄙视。 冯提莫、隔壁老樊出现在《蒙面唱将猜猜猜》 《歌手》等语音短信中时,舆论场有很大的质疑声。
什么样的网红适合综艺? 这本身既与网络红人类型有关,也与综艺类型有关。
虽然观众对网络人气的刻板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如果“网络人气”的标签不显眼,有可能绕过舆论的质疑。 罗翔也上过《吐槽大会》,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可能不是“B站百大p主”,而是法学教授和“知识分子”。
最佳匹配的秘诀是“学术行业有专家”。 节目本身展示的内容属性和网红的职业属性匹配的话,容易被评价。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脱口秀大会5》中被辱骂击中的拉洪山。 她在B站的视频内容以生活类视频为主,参加B站代际社交真人秀《屋檐之夏》就相当自由了。
如果网红努力迎合节目的调性,舆论的反对声音也会减弱。 101选秀更注重群像刻画,在林小宅、韩佩泉、艾克利、张欣尧等节目中的网红,呈现出练兵刻苦的姿态,最终的舞台表现也几乎不会拖练习生出身选手的后腿。
太有实力了,可能是网红进入综艺的最好的票。 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3》展现了文本创作能力和幽默感,张星特在参加《创造营2021》之前也是网络人气歌手,但通过节目覆盖《永不失联的爱》获得了人气,决赛前20名
如果专业知识还不够的话,就像高哥参加了《中国新说唱》一样,可以作为节目中的调剂让观众发笑。 就像拉马克洛桑淘汰鹿晋级一样,容易引起网友的大规模谴责。
但总的来说,网络综艺效果好不好,只有在他们迈出尝试的第一步之后才能知道。 上节目进可以是改变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退一步讲,也有碰壁之后可以回归的舒适圈——对于职业就是获取流量的网络红人来说,上节目总归是个划算的选项。
“好风”吹向网红2019年,国内头部时尚杂志《嘉人》推出过一期“别开生面”的封面,拍摄的主角不是大咖明星,而是坐拥百万粉丝的主播网红。
让他们登上杂志封面的背后推手,则是短视频直播平台“火山小视频”。平台送网红上杂志封面,与输送网红走向综艺的逻辑相似——扶持主播走出自己原有的圈层。
而网红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在呼唤更高的知名度,而上综艺,是他们突破原有的圈层,收获来自更大众层面的关注的最佳路径。高速换代的互联网,很难让任何一个网红保持长久稳定的职业寿命,星光熠熠、鲜花着锦的娱乐圈是值得“赌一赌”的平台。
《青春有你2》的初舞台环节,林小宅就曾对着镜头阐述“重新开始”的理由:“网红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家不会再关注我、不会再看我、不会再喜欢我,所以我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技能。”
而当时的娱乐圈处在流量时代的尾声,如日中天的综艺市场推出了国民台综和超级网综。这也导致了网红与综艺舞台之间的权力关系是不对等的:“出现在综艺里”本身就是对网红人气的一种认可,但综艺中的网红则没有什么必要存在,更容易受到关注、拉来收视的是当红流量。
然而,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正在最近几年悄然逆转:网红不再将在综艺中出镜视为荣誉和上升的必备路径,曾经高高在上的综艺,也在“放下身段”递出邀请函。毕竟,降本增效已经成为趋势,即使艺人的薪酬受到几次限薪令的影响有所降低,也普遍高出网红的出场费用。
另一方面,出身草根的网红们,会更少受到娱乐圈潜在条文的规训,更容易在节目中呈现出鲜活的一面,从而给节目本身的剧情走向带来亮点。去年《创造营2021》里,网红出身的韩佩泉带着几个白眼的reaction镜头走红,为这档选秀增加了不少戏剧化成分。
短视频的走红和圈层化的愈演愈烈,让综艺节目在娱乐内容市场的统治力有所下滑,反而需要某些特定圈层内的网红登上节目,打破圈层之间的壁垒,吸引更多流量。《吐槽大会》来自多个领域的嘉宾,已经反复证明了“破圈”的必要性。同时,综艺本身的圈层化属性加强,圈层领域的网红也更容易作为专业人士进入节目,去年优酷的综艺《这!就是潮流》,就邀请了头部电商主播李佳琦。
网红的种类本身也得到拓宽。除了依靠颜值的秀场主播和短视频达人,走上综艺的网红们也出现了硬核的知识类博主,而这类网红很少受到随年龄增长颜值下滑等因素的影响,职业寿命也被延长,“奔赴娱乐圈”不再是唯一路径。
这次登上《脱口秀大会》的何同学,除了UP主的身份以外还是创业公司的老板,他也在《娱理》的采访中直言:“反正我感觉我没有很努力地想闯荡娱乐圈,今年我应该也不会再参加新的综艺了。”
观众对于网红上综艺的看法,可能在短期内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但你关注的网红们,一定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综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