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天地龙鳞》:
这江山我起笔,民族血脉又几万里;几世纪六百年里,龙的传人历经风雨。这京畿中轴地,一如君子气节不移,九龙壁瓦上琉璃,历史从这衰落又崛起……
最近朋友圈都在传唱这首歌曲。MV中,无人机镜头从北京上空往下,缓缓推至紫禁城上空,将故宫的全貌展现在我们面前。透过整幅画面,目及之处,俨然都在叙说一个主题——我泱泱华夏文明。
说起紫禁城,没去过北京的,可能最多还是从清宫剧里了解一二,不过那只是影视城的模拟场景,它跟真实的紫禁城当然不是一个概念。
近年来,故宫以其磅礴之势,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虽然历经风霜洗礼,但这座拥有600多年的古建筑,依然焕发出瑰丽多姿的风采,让人流连忘返,充满遐想。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养心殿之名,正是来源于此。
熟悉中国历史我们知道,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开始,直至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退位,紫禁城一直是皇帝及后宫嫔妃生活和办公的固定场所。要说这么庞大的宫廷院落,皇帝们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养心殿了。不过细心的游客会发觉,养心殿不比其他宫殿,显得格外阴冷,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清王朝国祚276年,共12位帝王,其中八位帝王都把养心殿作为自己的起居和办公场所。所以在当时,如果把养心殿视作国家的心脏也不为过。既然是皇帝休息的“中轴地、京畿地”,应该说养心殿的修建更应该高端大气上档次,可这个养心殿却常年潮湿,还未踏入内殿,就有湿气扑面而来,这让皇帝怎么住?显然是不合常理的。这个谜底直到专家撬开地砖,大家才恍然大悟。
六百多年风风雨雨的故宫,见证了一段近现代历史。
北平,在中原王朝统治时期一直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当年宋太祖赵匡胤虽然完成了基本意义上的统一,但是燕云十六州却未能收复,这变成了两宋永远的痛。
众所周知,宋朝重文抑武,面对辽、金的长期霸占,两宋虽然意难平,但却束手无策。就这样,四百里燕云要地,一直流落在外来民族手中,直至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实现了大一统,这才将北平再次收复。
时光荏苒,明太祖反元之后,定都南京。众所周知,中国的政治中心始终在北方,即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这一点朱元璋不是不知道,但明朝新建伊始,百废待兴,如果在根基未稳之时,就劳民伤财大兴土木,无疑对其统治极其不利,这肯定是大忌。
一直以来,若说是正统王朝,就必须占据中原地带,这似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皇家法则,所以老朱自始至终都想迁都到北方。朱元璋起底是一个贫苦百姓,所以他特别注重“名正言顺”,注重传统思想的根基。
靖难之役后,南京的“紫禁城”已经颓废不堪,加之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踪,这让南京的紫禁城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甚至说充满了诡异,而且朱棣心中明白自己的登基其实是窃取,并非像百姓口中所传诵的英明,因此迁都势在必行。而在朱棣看来,回到自己的封地建一座宫殿,要妥善得多。
从永乐四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旨故宫开始动土建设,耗时十四年(公元1421年)完工。朱棣正式迁都,将北京定为明朝的国都。
据考证,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另外四个分别是位于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和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
多少年来,紫禁城因为朝代的更替和权贵之间的争斗导致破坏不少,因此,经过了多次的修缮,以至于到如今,紫禁城原本的相貌基本没有改变,依旧是透露着森严的皇家气派。
虽然故宫每年都会迎来大批的中外游客,但是故宫之中尚有很多地方未向大众开放。除去尚未开放的住所,还有不少地方却透露着不解与疑惑。比如我们文章开头所提及的养心殿。
紫禁城大致可分为内庭和外庭。外庭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分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统称三大殿);内庭是皇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分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统称后三宫)。养心殿离乾清宫很近。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六月,万历二十二年曾对其进行过修葺。嘉靖皇帝修建此殿的目的只是为了临时休憩,后来又被用作炼丹房。明朝天启年间,由于明熹宗无心朝政,大太监魏忠贤擅权,他为了加强与外廷的联系,便将养心殿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养心殿因此逐渐成为明廷权力中心。
清承明制,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当时内阁是行政中心,两者相距约1千米。后来,雍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军机处离养心殿大概只有50米。从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他亲手写的对联十分醒目:
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可以看出,这幅对联,雍正把自己对朝纲独断之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雍正元年开始,养心殿就成为了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中心,更取代内廷乾清宫的地位,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它见证了清代数次内政外交、帝王崩逝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说道养心殿的神秘,不得不提一则新闻。
1992年阴雨绵绵天气的一天,故宫内还有不少游客逗留,一阵雷雨过后,游客们竟然看到故宫墙上出现了清朝宫女,不过出现5秒后就消失了。许多人都称这是“阴兵借道”,觉得不可思议,而且这个画面还是被游客给拍摄下来。这件事后来引起广泛热议,也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专家经过研究表示,在故宫能看到“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故宫红色的宫墙含四氧化三铁,在大自然中相当于磁带录像机,因此这样的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当然,这里不排除游客对养心殿抱有种种猜想和希冀。
虽然这些看似诡异的现象,但背后都有科学依据,而对那些迷信的猜想,则不可采信。有人还提出异议,为什么养心殿近年来总让人觉得阴冷,莫不是也有科学依据?一开始专家把受潮的木头作为研究焦点,认为是地理位置导致木头受潮,直到将研究重心放在地板上时,才发现了隐藏的奥妙。
原来,在一次修葺过程中,工人将养心殿的地板撬开,发现下面并非是实心,底下埋的赫然是一根根纵横交错管道。经研究勘测,这些管道跟今天我们使用的地暖有异曲同工之妙。冬天供暖时,管道内都是水,烧热了就会形成暖气。夏天时,管道内就是凉水,这就给皇帝保持了室内的恒温,冬暖夏凉。如今,这些管道多年没有被使用,里面的水慢慢形成潮气,逐渐上涌,才造成养心殿阴冷的现象。
大家纷纷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华夏文明五千年,故宫代表着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丰富、深邃且富有神秘感,堪称文化宝库。故宫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经历史沧桑,她不仅是我们中国的财富,更是整个世界人类的财富。
一个小小的“地暖”,尽显古人智慧,放眼望去,中国的四大发明,哪一项不让世人侧目!对于故宫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瑰丽建筑,是不是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精湛技艺?期待有更多的发现,惠泽后人。
可以想见,中华民族向来是坚韧不屈、人才辈出的民族,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光有大国的风范和气度,更有先人留下的魅力文化和绝佳技艺,吾辈当自强自立,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奔腾不息。
(故宫宛如一部雄壮的史诗令人心潮澎湃,又如一部宏伟的民族交响乐让人荡气回肠。我们在叹息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对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深深折服。大国看东方,吾辈当自强。充满文化自信,坚守传承与发扬。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