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中明
编辑|廖颖瑶
通讯员|张阳 黄子贤 董晓瑜
本文共3360字,阅读时间7分钟
从早上7点半开始,王建贵就在门外一直候着。比他小6岁的亲弟弟王建勇被推进手术室,一场切除占据他半边脸肿瘤的大手术,即将展开。手术需要很长时间,王建贵没能安静下来,在走廊上坐立良久又来回走动后,他干脆去医院外的珠江边转了一圈。
由一颗“肉粒”发展起来的肿瘤,20多年来越拖越久未能处理,变成虐心;如今要面临一个近乎切除半边脸的大手术,成为忧心。 这些压在王建贵心头的难受,只能通过一个成功的手术结果来纾解。
用一块“面纱”将脸上巨大肿瘤遮住的王建勇,通过拍视频“带货”。/ 视频截图
01
耳朵下一个“米粒”长成了巨瘤
1995年王建勇出生在贵州省兴义市册亨县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哥哥,大哥就是王建贵。村子离省会贵阳250多公里,开车需要接近3个半小时,属于偏远山区。
王建勇刚出生没多久,母亲就发现他的左脸看起来显得有点肿。到一两岁的的时候,王建勇左耳下方生出了一颗米大小的肉粒,他不断长大,这颗“米粒”也跟着长大,渐渐变成一个非常显眼的肿块。
王建勇所在村庄的位置。/ 地图APP截图
家中条件艰苦,缺乏足够的认知警惕与经济能力为王建勇进行及时诊断及治疗。与一家人“活下去”相比,王建勇脸上那肿块好像成了不太重要的事。更为艰难的是,父亲在他14岁的时候因为肝癌去世,家中为了帮父亲续命而欠下一堆债务。王建勇要进行彻底治疗,看似遥遥无期。
特殊的模样让王建勇一直饱受村里人的异样眼光,他抗拒去人多地方,人们的注视让他难受,那些非常难听的话——比如“怪物”两个字,经常从村里人嘴里毫无节制地跳了出来。
7岁的时候,王建勇耳垂下的肿块已长成成年人拳头那么大,哥哥拉着他去上学,读一年级。 这次不到半年时间的求学之旅很快就终结了——王建勇无法忍受其他学生的嘲笑,内心难过的他宁愿不去学校。
没有上学的王建勇在家中靠看电视认字,然后帮母亲干农活,挖一些中草药卖出去,以减轻家中负担。肿块越长越大挂在他脸上,开始侵蚀耳朵、眼睛、鼻子等部位。睡觉时他如果靠往右边,左脸上的肿块就会像浸透了水的大拖把一样压过来,他只能选择侧向左边睡觉。
王建勇21岁时,大哥再次带着他去市里的医院检查,医生再次确认这个病是面部巨大神经纤维血管瘤,手术费用需要几十万。这个金额对于王建勇一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即使依靠医保可以报销掉其中一部分,他们一家还需要自费30多万。
神经纤维瘤病实际上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史,数据显示其患病率估测为1/4000- 1/2000不等。这种肿瘤性疾病通常患者多幼年起病,表现为皮肤咖啡斑伴有皮下软组织肿块,而据其分布特征,可分为皮肤型、结节型和丛状神经纤维瘤,当中以皮肤型神经纤维瘤最常见。从临床上说,像王建勇这类患者,目前以手术切除肿瘤和对症治疗为主。
面对高额的治疗费用,一家人没有办法,忍受着巨大颈椎痛苦的王建勇只好回家继续帮母亲干农活。
02
被巨大肿块压着,就快呼吸不了
从记事起王建勇就发现自己只有右眼能看到东西,这些年来他最大的心愿,是自己“做一个正常人”。巨大肿瘤不但影响着他的样貌,甚至已危及他的生命——肿胀物在最近几年长得特别快,盖过他的半边脸,封住耳朵和眼睛,导致他左耳、左眼球废用性萎缩,而且往下垂到锁骨上,口腔左侧牙齿全部掉光,睡觉的时候会出现呼吸急促甚至困难。他只能用半个嘴巴勉强慢慢地吃饭喝水。
亲戚在不断地为王建勇寻找治疗的希望,他的表哥张成开车带他去省里大医院就诊。在车上王建勇显得很不好意思:“表哥,我真的感谢你。” 乡里人之间很少有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这让张成内心一下被戳到了:“我们都知道,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治好这个病。”
操纵着“方向盘”的张成,在2019年年底为王建勇在视频平台开了一个账号,希望可以通过拍视频卖垃圾袋等方式,为王建勇增加一点收入。每个月张成从县城驱车50多公里去探望王建勇,并为他拍一些视频。为免引起观众不适,张成特意用纱布为王建勇做了一个“面具”,遮住他长着巨瘤的半边脸。有一次张成去找王建勇拍视频,发现原来面纱已经包不住不断生长的肉瘤。
一定要帮王建勇做手术、需要很大一笔费用,这个目标很清晰,然而实现起来也很艰难。张成说,他们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出筹款救助信息,然而很快淹没在巨量的社交媒体话题中,而且这两三年来受疫情受困,许多人对于捐助他人也是有心无力。在网上筹到的钱,相比起巨额手术费只是杯水车薪。
去年王建勇去市里医院做检查后的报告单。/ 视频截图
张成又尝试寻找省级媒体的报道,以期外界更多热心人可以看到然后帮助表弟。 在镜头前,王建勇哽咽了:“想到这些问题,我就想不通。我一晚上睡不着,就真的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心头难过。”
大哥王建贵也深知弟弟的愿望:“他最大的想法就是能够做手术,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我和家人们的愿望。”父亲患上肝癌那年,王建贵辞工回家带着父亲东奔西走地求医。过了一年父亲去世后,让弟弟切除脸上的肿瘤,又成了他身上最大的重任。
但即使穷尽所有手段,手术费依然存在巨大缺口。2023年,王建勇已经28岁,脸上的肿瘤还在疯狂生长之中。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看到了王建勇的短视频和求助信息,于是联系上了张成。多次愿望落空的王建勇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有机会去做手术,一开始还以为是诈骗。
直到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直接上门面对面了解情况,王建勇才真正觉得:这次是真的有希望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稍后告诉他,找到适合做手术的医院后,会立即资助其全部手术费用。 王建勇说自己也要出钱,因为做手术是多年心愿,他将自己多年来一分一毫积下来的两万块积蓄全部拿了出来。
03
一场重大手术,终于甩掉巨瘤
为王建勇主刀做手术的,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的陈伟良教授。
通过援助王建勇的申请后,基金会向许多医院发去了资料,希望可以寻找到可以为王建勇做手术的医生。有医生向他们推荐了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陈伟良教授——对相似病例,陈伟良有成功治疗经验。于是在基金会牵线下,王建贵王建勇两兄弟奔赴广州,找到陈伟良诊治。
病人千里迢迢来到医院求诊,内心必然带着巨大信任与强烈希望。 陈伟良有句话让基金会的陪伴人员印象深刻:病人脸上的肿瘤是野蛮地生长,我们可不能野蛮地干活。他领着团队,为王建勇做了最全面最详细的检查,并邀请手术室、麻醉科、影像科、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共同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制定好手术策略。
王建勇做术前检查。/ 医院供图
“这个手术很有挑战性,因为肿瘤很大,切除范围也要足够大。但更重要的是修复方式,这么大的范围,怎么才能修复好?经过综合考虑,最终我们采用了扩大的下斜方肌瓣进行修复。”
“同时,结合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眼科会诊意见,左耳、左眼球已经废用性萎缩,建议一并切除。”陈伟良说。
制定手术方案后,陈伟良和团队与王建勇两兄弟一起商量,决定要解决存在多年的左颅颌面巨大瘤体问题。
5月10日这天,陈伟良为王建勇进行手术,术前气管切开,背部斜方肌皮瓣制备,并切除颅颌面巨大肿物,用15厘米X30厘米面积的皮瓣进行修复。
背部斜方肌。/ 站酷海洛
经过长达10个小时的努力,手术终于完成。得益于完善的术前准备和多学科协作,再加上医生本人精湛的技艺,手术非常成功,术中出血少,同时避免了颅神经血管损伤。
“当肿瘤切除下来后,我们一称重,居然有6公斤。”陈伟良说,王建勇的脸部肿物重达6公斤,相当于每天顶着两个头颅的重量在生活和干活,其痛苦可想而知。
术后病理提示,王建勇的左颌面部肿物为神经纤维瘤,符合术前判断。
手术后第三周,陈伟良为王建勇检查。/ 医院供图
扒掉了砌在自己脸上二十几年的“标志物”,术后王建勇恢复良好,并于10天后出院。身为大哥王建贵终于松了一口气,多年来挂在心头的忧虑、“长兄为父”的思想重担,应该可以卸下一些了。
6月5日下午,王建勇到医院复诊。 / 梁中明 摄
这次行动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人间有真情”闭环模式: 将兄弟的苦难一直放在心头的亲人,不断奔走呼救;发达的社交媒体传播了信息,让外界看到受苦的人;专业慈善机构介入后,为完成一桩救助煞费苦心;技术高超的医生执起手术刀,化解巨大难题。当然,个中的曲折辛酸,也只有当事人能深切体会。
(注:文中王建勇、王建贵、张成均为化名)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