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倒下了

2023-07-02   十点电影

原标题:张雪峰,倒下了

转载来源:十点读书会(sdclass

最近高考成绩出炉,家里人都在讨论表妹填报志愿的事情。

有人劝学师范,有人劝学医,而表妹自己想学新闻,和我一样。

填志愿就像是一场豪赌,人生命运也许就此转折。其实我选专业的时候只是填了自己喜欢的,并没有太多考虑。

有时候经常会想,如果当初有懂行的长辈给我一些意见,我会不会做出更好的选择。

就在现在这个填报志愿的关键节点,有位专门帮人选专业、报学校的名嘴老师张雪峰,却倒下了。

前两天张雪峰发微博,一改往日热心解惑的状态,而是称自己因过度劳累,被医院强制住院了,评论区也关闭了。

照片上,人躺在病床上,手腕上扎着针眼,面色萎靡。

他这一病倒,可急坏了很多考生和家长。大家祈祷他保重身体,希望他早日康复归来,为家长和考生指点迷津。

在这个时候生病,太惨了,也太巧了。

因为就在病倒的前段时间,他刚刚与几位高校教授专家进行了一场关于新闻学是不是天坑专业的“论战”。

有人说,张雪峰是口出狂言,得罪了专家教授,被群起而攻之了。

也有人说,张雪峰称病住院不过是一种蛰伏,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赚了不该赚的钱”。

这也难怪他提前预警说:“我离被人搞不远了。”

“害人不浅,误人子弟!”

事件的起因,还是填报志愿的事情。

张雪峰经常做直播与家长连线,回答家长和孩子关于高考、考研的专业院校选择的求助。

直播期间,一位家长告诉张雪峰,说他的孩子高考590分,想填报新闻专业,张雪峰就很气愤地说:“理科590报新闻?!你会后悔到崩溃的!”

随后,他又更加斩钉截铁地补充了一句:“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为什么呢?

后来张雪峰在采访中说:“不得不承认,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在曾经是很好的专业,因为那个时候媒体兴盛,电台、报纸、电视台还有网站的编辑记者,现在呢?每个人都是自媒体。”

言外之意是,辛苦4年学了一个专业,结果要么不从事这行,要么不用学就能做,实在没必要学。

张雪峰对新闻专业的质疑,引起了专家教授的不满。厦大教授批他“不可轻信”。法大教授说他是自大心理。

重庆大学的张小强教授,言辞激烈地发表了一篇长文,反驳张雪峰的观点。在张教授看来,新闻专业并非不是张雪峰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千万别被张雪峰这样的网红忽悠,他害人不浅、误导公众!”

“新闻专业能文能武、就业面非常广。”

“可以创业、去互联网大厂、还可以考公、进国企。”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教授又列举了自己学生的真实案例。

他带的学生很多考了公务员,还有一些去了知名大厂,剩下的也读博、入高校或者成为选调生,还有两个人去了主流媒体。

张教授不愧是教新闻的,措辞有理有据,但是深扒背景,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教新闻的张小强教授,本科和研究生学的是机械工程,后来读了法学的博士和工商管理方向的博士后。

而靠自媒体吃饭的网红老师张雪峰,本科学的是“给排水专业”,是土木类的一个专门研究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的学科,用通俗的话翻译就是“下水道”专业。

可见,如果只看专业,这两位张老师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他们两个人论战的核心问题,不是学什么的问题,而是谁学?

一位是留学归来的教授,一位是从村里考出来的大学生,出身已经决定了他们立场的巨大差别。

而这,也是张雪峰老师能火遍全网的原因——他是替穷人说话的人。

“天坑专业,寒门快逃”

做了15年考研辅导的张雪峰老师,以说话风格简单粗暴、风趣幽默红遍网络,被誉为“德云社编外人员”。

“你英语考90多,我在北京动物园给你买个摊位,你可以收门票了。”

“你政治不会写,可以随便乱写啊;英语不会写,可以抄阅读理解啊;数学不会写,就只能写个解了。”

有的时候,视频里的张雪峰声嘶力竭地吐槽,下面的学生笑声此起彼伏。

可是视频上传到网络,评论区里的看视频的人,却笑不出来。

只有过来人才知道,看起来言辞夸张的张雪峰,是真的看透了世态炎凉,把那些残忍的真相笑着说了出来。

有人问上师范学校怎么样?

张雪峰说,千万别去师范,教师这个行业已经严重饱和了,因为别的专业院校是每个省有1-3个,但是师范院校每个城市都有一个。

有人问民办三本和专科怎么选?

张雪峰说,看家庭条件,不宽裕就上专科,有钱上民办本科。

有家长想让孩子学医。

张雪峰直言不讳:你们要做好养孩子到30岁的准备。临床太看重学历,要进大医院,不读到硕博怎么敢想。前期投入太大太久,家里条件一般,指望孩子早点工作挣钱的话,趁早别走这条路了。

每一个回答背后,都直戳现实的另一面——寒门学子根本没有试错成本,到处都是坑。

学生化环材?

毕业后短期内收入有限,考公岗位很少,就业范围非常窄。

学英语?

没必要,英语是工具、技能,你可以学任何专业并掌握英语,何必把路走窄了。

还有一位学生和张雪峰连麦,一开口就连绵不绝的表达着他对哲学如何憧憬。

然而张雪峰平静地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如果你学了哲学,将来吃不饱饭怎么办?”

刚才眼里还放光的学生顿时愣住了,憋出一句回答:“我觉得不会的。”

然而现实中学哲学的985博士陈先生,连踩两个坑。学了哲学,做了新闻。

38岁的他面前有一个简单的选择:是选择饿肚子还是送外卖。

最后他选择了送外卖,因为人不能饿肚子。

鲁迅曾在《娜拉出走以后》中写到: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毕业的时候,谁不梦想自己带着满腹的文墨大展宏图;可毕业的时候才发现,不如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做体力活。

当初千军万马跨过高考的独木桥,三四年后发现,又是千军万马竞争就业岗位。

普通人能走的路,从来都不轻松。

小镇做题家, 需要打破幻想

和那些天坑专业不同的是,张雪峰也会推荐一些专业。

坑还是有,苦还是要吃,只不过不白吃。

有一回,家长连麦张雪峰说他家孩子模拟考回回稳上600,全家思前想后觉着学口腔,能对得起这份好成绩。

可孩子看了没几天便心生微词,每天捅咕嘴巴又累又脏。

张雪峰一开始听到600分,眼神都亮了,但一听说孩子觉得口腔累,脸立马拉下来说:“你要想挣钱,没有不脏不累的。”

钱难赚屎难吃,没有一份职业不辛苦。

我们再三考虑,权衡利弊,考虑是性价比,而不是走捷径。

其实张雪峰的咨询费用不便宜,最高的咨询课程曾经高达上万,每年光讲座就能挣几百万,还有自己的公司和专门的软件。

之所以开直播间做免费咨询,就是为了帮助那些花不起钱的穷人家庭,那些对专业学校两眼一摸黑的低知家庭,和那些没什么见识、没有资源、也没有信息的普通家庭……

张雪峰给他们推荐专业的时候,要么是有前景的,能赚钱的,要么是好就业的,稳定的。

读书,考个好大学,读个好就业的专业,仍然是大多数穷人唯一和最后的出路。

很多人批评张雪峰制造和贩卖焦虑,可是他自己却觉得:焦虑本来就存在,他只是赤裸裸地把它们呈现在学子面前。

因为他自己就来自于底层,靠着努力学习一步一步艰难爬上现在的位置,世态炎凉他看得太多了。

张雪峰一直以来的建议都是,家里条件好,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家里条件不算好,先考虑吃饭问题。

这些话有时听着很残酷很功利,但是仔细想想,确实能为普通家庭的孩子,绕开一些可见的弯路。

张雪峰功德无量,令人尊重。

但是还是要记得,他不是神,也不是全能。他提供的帮助,也只是建议,仅供参考。

最后做决定的人还是学生自己。要走自己人生道路的人,也是学生自己。

人生百年, 有无数机会

几年前,有一位二本院校的老师黄灯,写了一本书叫《我的二本学生》,引起了一阵对于中国最多数普通青年命运的讨论。

黄灯老师的几千位学生,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者一个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成年的兄弟姐妹。

在这本书里,黄灯老师说:

“在不少生命故事的展开中,我不得不承认逐渐分化的趋势与命运,已经铁一般地砸中了一个群体,但正是个体丰富的突围,让我意识到教育的功能正是为了反抗这种铁定,并打开、提供新的命运方式。”

书里有一个出生在汕头有钱人家的女孩,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生活,性格温和,和同学相处也很融洽。

父母却担心女儿的宿舍没有空调,条件太差,想给孩子在校外租房子住。

另一位出生在农村的女孩,眼神里充满不确定的害怕,躲闪这老师的目光,在班上默默无闻,唯恐被别人注意,也不愿意和老师沟通。

黄灯老师还记得:“她的父母从装束一看就是农民,爸爸带着女儿办各种手续,妈妈怯生生地躲在树荫下守着化纤袋包裹的行李。”

毕业后,两位出生不同的女孩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汕头女孩,拿到文凭这张社会的入场券,按照父母的安排就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找到了好工作。

而那个沉默的女孩,消失在人海茫茫,黄灯老师还是从其他同学的口中才打听到:“她做过文员、销售,卖过保险、做过微商,辗转换了好几份工作,也换了好几个城市,没有成家,生活也无安稳可言。

黄灯老师教授的专业,是文学学位,专业方向是汉语言文学。但是她的学生,很少有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甚至汉语言文学根本就没有对应的职业名称。

但是在张雪峰的口中,这是文科最好的出路之一,就业范围广,利用好应届生身份,很容易考公上岸。

“毕业了,找一个好工作。”

是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的目标,可是究竟什么样的工作才算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定义。

张雪峰劝普通人没必要学习的英语专业,是董宇辉学习的专业,就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后来他做了老师,做了电商主播,连年薪2亿的工作都有底气拒绝。

尽自己最大努力,考上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并不能一劳永逸。因为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真正能让普通人逆天改命的,不是一次的专业选择,而是连续不断地努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人在18岁那年,潦草做的一个决定,不可能多英明,也不需要多英明。

就算我们选择了最现实最合理的路径,也有可能遇到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我们的方向。

就算我们选择了最理想最喜欢的行业,也有可能被日复一日的琐碎练习,冷却了热爱。

既然无论怎么选择,都不是完美的选择,不如多倾听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不再后悔。

还是那句话,你只管好好努力,命运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