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村丨农货出村啦

2023-04-24   光明要闻

原标题:我和我的村丨农货出村啦

讲述人: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派驻中卫市中宁县太阳梁乡德盛村第一书记 刘玉华

2021年7月,组织选派我到中宁县太阳梁乡德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德盛村是自治区“十一五”易地扶贫生态移民安置村,面积7.7平方公里,总人口757户3122人,有1515名劳动力。全村脱贫户114户456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人员10户36人,全村耕地面积6324亩,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380元,主要支柱产业为枸杞种植、庭院畜牧业养殖和劳务输出,有农村专业合作社2个。

通过走访入户,我了解到,德盛村农特产品种类丰富,但缺乏包装设计和品牌意识,产品品质虽好,却卖不上好价钱,销售渠道不畅。群众大多外出务工,年龄稍大一点的大多在家闲着,有致富的愿望却没有致富的思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也较为单一。怎样才能让产品出村变现?

我想到了当下流行的网红直播带货。于是,建一个集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宣传、网红直播带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品展销中心迫在眉睫。不仅如此,我还想到了利用德盛村4000多亩桃园、2000亩枸杞基地的资源优势,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

想法一出,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根本不可能实现。游客会来吗?来了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买什么?

2022年7月,为了拓宽发展文旅产业思路,我与包村乡领导、村“两委”班子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银川红玛瑙枸杞基地、稻渔空间、剪纸、刺绣、手工编织等基地进行观摩学习。我们了解到,银川红玛瑙枸杞基地对种植的80亩枸杞作了精心设计包装,打造了品牌,大力发展枸杞观光旅游业,年收入达2000万元;稻渔空间则利用稻田,建设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精心设计包装自己种植的大米,每斤大米卖到了28元;在剪纸和刺绣等非遗手工基地,了解到一双手工刺绣鞋垫怎样卖到120元。观摩学习后,我们兴奋不已,开始反思,探讨交流。德盛村种植2000多亩枸杞,年收入不到100万元;种植的4000多亩青贮玉米,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守着这么好的特色资源,别人能干成的,我们咋就干不成?几番讨论,大家坚定了德盛村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想法。

统一了发展思路,可是新问题又来了。铺这么大的摊子,钱从哪来?村集体每年也就20多万元的收入,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基础建设投入,得想尽办法再引资。

于是,我带着方案回到派出单位,向单位领导汇报了德盛村现状和今后整合农副产品、建设文旅产品展销中心、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思路,领导鼓励我们大胆往前走,还给我们指出了旅游专项资金支持的方向。

一个多月后,文化旅游产品展销中心40万元建设资金到位了,包含游客服务中心、手工编制车间、非遗工坊等的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中心开始建设。建成后,我们整合了枸杞、精品桃、纯粮食醋、纯胡麻油、林下鸡、黑鸳鸯绿皮鸡蛋,以及烫画葫芦、剪纸等非遗文化产品,每天进行直播带货,2022年接待游客3000多人,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农货出村的同时还带动了60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增加移民群众收入。

转眼间,驻村已近两年,我和驻村工作队团结“两委”班子,找准产业发展路子,帮助村集体经济翻了一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看着日新月异的德盛村,我很欣慰,期待这两年打下的基础能推动德盛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给群众带去更多实惠。(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文攀 采访整理)

[ 责编: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