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饭圈化”乱象由来已久。5月15日,在全国体育宣传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发声:将全过程坚决抵制畸形“饭圈文化”对体育领域的侵蚀。相关话题也随之冲上热搜。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以及多名运动员都明确表示拒绝体育“饭圈化”。微博也在4月23日宣布开展为期3个月“体育饭圈生态治理”专项行动。
体育“饭圈化” 是热爱还是困扰?
“饭圈”现象起源于娱乐圈,其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爱豆”必须无往而不利。一旦“爱豆”的表现没有达到预期,一些人就会认为,必有“黑幕”,一些非理性的声音会瞬间甚嚣尘上。“饭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则是侵扰他人隐私。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及优秀运动员受到观众和粉丝的追捧,但部分非理性追星行为也借此滋生,使体育出现“饭圈化”倾向。
陈梦陷争议遭谩骂
5月11日,在WTT沙特大满贯女单决赛中,陈梦以4∶2战胜孙颖莎夺冠。赛后接受采访时,主持人询问陈梦获胜的秘籍,现场有球迷大喊“擦边球”质疑陈梦的胜利。陈梦向观众席看了看,随后说道:“对,很多观众说我获胜的秘籍是‘擦边’,确实我今天非常幸运。”
5月11日,陈梦在获胜后。
有网友认为,这一事件反映出球迷存在“饭圈思维”,缺乏理性看待比赛输赢的素质,给国乒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5月14日,中国乒乓球协会公布东京奥运会国乒队的正式名单。王曼昱未能入选,反而是陈梦凭借WTT巡回赛最后一站夺冠,积分反超王曼昱,夺得了最后一张奥运单打参赛资格。此事也在网络上引发争议。部分王曼昱球迷表示不满,认为陈梦近期战绩平平,仅在两个商业赛上夺冠,而王曼昱则包揽了休斯顿世乒赛等8个冠军,实力碾压陈梦。据相关媒体的消息,有球迷直接跑到陈梦的社交账号下,对陈梦进行谩骂和质疑。
樊振东身份证号被恶意传播
图源:樊振东微博
就在今年3月份,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在他的微博账号发文,说他本人的身份证号,被不法分子恶意传播造谣,甚至有人查到了他名下的手机号,开始进行骚扰谩骂。
此前,樊振东也曾数次发文,呼吁球迷远离饭圈陋习。2021年10月17日,樊振东谈及“跟拍代拍”“接送机”“收礼物”等有争议的问题,称反对通过特殊手段获取他人的行程信息、跟机、代拍等严重侵犯隐私的“饭圈”不良风气;2022年正月初一,樊振东呼吁,请大家尊重每一位领导、教练、队友,不引战不参战;2022年11月15日,针对“追拍偷拍”问题,樊振东表示:对于某些不理智的人,我也要再次恳请尊重,请理解我每次被侵犯隐私被追拍偷拍时的深度不适感,不要把饭圈陋习带进竞技体育。
“粉丝”无端斥责裁判对全红婵“压分”
去年11月22日,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陈芋汐以436.80分夺冠,全红婵以427.60分获得亚军。
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当获奖选手接受采访时,一名粉丝在看台上大吼,认为裁判不公,故意压全红婵的分。全红婵也被这名粉丝的言行震惊,无奈地对其喊话“你别讲话了吧”。
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湛江老乡、中国跳水名宿何冲于当年的11月25日深夜发表长文,怒斥饭圈行为,批驳了“压分”的谬论。
文中提到:“饭圈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如过度追捧和盲目辩护,可能导致运动员——特别是年纪不大的运动员,产生依赖心理,你们总这么说,她可能就真信了。可能会抛开自己的表现来进行总结。但我必须得说,这种心态会减弱运动员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影响他们对自我提升的追求。”
“运动员在追逐梦想的同时,需要不断自我提升,努力克服所有挑战。粉丝也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以便他们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最终为国家赢得荣誉。”
女篮球员杨舒予再发文:
粉丝接机很恐怖
2023年10月23日,女篮球员杨舒予发文拒绝粉丝接机、拒绝粉丝蹲守未公开训练行程并索要签名,称这样非法获取自己个人信息和行程的事情,让自己感觉很恐怖。
杨舒予写道:
为什么不让接送机?是因为不希望从非法途径来获取我的个人信息以及行程,我觉得很恐怖。同理我们队伍在客场训练,没有任何公开的消息为什么要来球场等?为什么要告诉我说等很久签个名让我理解一下?不是大牌,也不需要做自己不喜欢不想做的事情。不是我一个人在广东女篮,也请各位不要为难我的领队教练或者队友。谢谢,如果来看球我可以送票,但是我认为我保护我自己以及团队也没有错。
早在2023年10月15日,杨舒予就曾发文拒绝粉丝接机,称:“不要接机,不喜欢,球场见谢谢。”
而在2023年7月,面对代拍,杨舒予直接晒出对方照片,怒怼,“不喜欢这样被偷拍,求求了, ”
除了上述事件,王楚钦、陈雨菲等知名运动员也曾公开呼吁抵制体育“饭圈化”现象。
谁在推动竞技体育“饭圈化”?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4%的受访者感觉近来体育“饭圈化”现象变严重了。
一方面,优秀运动员在控评、接机、跟拍、打榜应援、入侵房间等行为的围追堵截之下,难言个人隐私,心理压力山大。另一方面,在“流量至上”“泛娱乐化”“拜金主义”等畸形价值观引导下,粉丝不再关注赛事本身,而致力于为偶像博C位,无所不用其极。
究竟是谁在推动竞技体育“饭圈化”?记者调查发现,逐步向体育领域蔓延的“饭圈”陋习背后,有门槛有分工,且以“代拍”运动员、卖“周边”产品等形式牟利。“饭圈”背后往往是围绕曝光量为导向,一些网站平台、社交媒体也在持续推流话题,让不良连锁反应向着不可收拾的地步发展。
一名行业人士介绍,“饭圈”是新的明星制度、新的明星文化的产物,也是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无论哪种“饭圈”,其运作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一切围绕曝光量。其分工也是以曝光量为导向的分工。比如,机场接机、剧组或运动场探班等可看作是直接曝光;而衍生的“周边”产品包括“卡牌”、签名照等,则可看作是间接曝光。
遏制体育“饭圈化”
运动员才能“茁壮成长”
国家体育总局强调,要清醒认识到,“饭圈”乱象对运动员身心健康成长、运动队为国争光能力、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都极为不利。体育不应该、也不允许成为畸形“饭圈文化”继续滋生的“引线”和“温床”。解决这一问题刻不容缓,全国体育系统必须高度警惕、快速行动。
今年以来,多个地方相关部门在网上开设专区,受理曝光运动员个人隐私、干扰运动员正常比赛训练、粉丝之间互撕谩骂等问题的举报。巴黎奥运会在即,营造一个文明理性的舆论环境和网络空间,既是所有参赛人员的期盼,也是展现我国体育迷良好形象的需要。
人民网评:
整顿“饭圈”乱象外溢的关键在于重构偶像经济的运营模式,摒弃以流量牟取暴利的短视做法,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长尾效应。
当前平台热榜泛娱乐化态势不减,价值导向有待纠正。压实平台责任不可或缺,平台必须摒弃“流量为王”,主动审核剔除有害信息,不做有害信息的“传声筒”。
针对“饭圈外溢”带来的种种问题,更当用法律衡量、规范、处理。让无视公序良俗、突破法律底线、实施网络暴力者自食苦果,让恶意操控、煽动误导、借机渔利的始作俑者付出应有代价。
“饭圈外溢”不只是文化现象,更是社会问题,要重视研究“饭圈”的共情特性,积极入“圈”解题。
你有特别喜欢的运动员吗?
如何看待体育“饭圈化”?
评论区聊聊
来源:海报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网评、红星新闻等
编辑:陈玉婷
校对:冯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