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AED地图”发布 背囊急救队成立

2022-09-26   南国今报

原标题:广西“AED地图”发布 背囊急救队成立

广西背囊急救队正式成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供图

今报记者张若凡

9月23日至25日,第四届中国—东盟卫生应急合作论坛在南宁举行。论坛上首次发布了广西AED急救地图,广西背囊急救队也正式成立,这些与公众安全感密切相关的创新性举措,点亮了“急”和“救”的主题。

背囊急救队成立:发挥优势挺进“最后一公里”

中国—东盟卫生应急合作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今年的论坛以中国—东盟灾害救援桌面推演、救援实践+人才培养、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转化应用为主要议题,扎实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应急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论坛现场,记者见到了一支新成立的队伍——广西背囊急救队。这支队伍的出现,有助于将生命的希望带进应急救援最前线。

广西医学救援协会会长、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罗杰峰介绍,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最难之处在于抵达“最后一公里”。应急队伍人数众多、整体协同难度大、跨区域行动时间长、大型设备无法及时到达救援现场等原因,制约着救援的时效和质量。背囊急救队可以打破这些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

广西背囊急救队建设依托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批队员25人,每个小分队5人,配备3个专业卫生应急背囊和1个后勤保障背囊。队伍能在30分钟内快速响应,通过地面、空中运输或徒步等方式将救援人员和物资快速送达灾害一线。

此外,背囊急救队携带的装备可满足在灾害现场执行快速诊检、现场急救、简易手术、初级生命支持、卫生防疫和中毒处置等救援任务的需求,还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野外自我保障能力,能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先期处置需要。9月17日,这支新成立的队伍已经完成了一次跨河渡江的实战演练,展现出“小快灵”的独特优势和实战能力。

AED地图发布:快速找到身边的“救命神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发生近180万例猝死,平均每分钟3人。在大城市中,抢救成功率还不到3%。

“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如果在心脏骤停发生后最初的3至5分钟及时抢救,生存率可高达70%以上。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应急办主任吴兴华介绍,近年来,我国在主要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目前,广西AED覆盖率低,南宁的覆盖率低于每10万人拥有3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填补这个生命“缺口”。

在本届论坛上,作为“互联网+急救”的重要探索和尝试,广西AED急救地图正式发布,投放地点上线百度地图。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市民可打开百度地图输入“AED”,查找急救现场附近公共场所配备的AED设备,点击一键呼叫,系统会自动呼叫120,并通知附近的志愿者。

桌面战术推演:构建区域应急救援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灾难救援桌面推演是本次论坛上的一个重要环节。9月24日下午,来自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的3支东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以及华西国际紧急医学救援队、中国海上紧急医学救援队参加推演,旨在建立中国—东盟灾害救援优势互补机制,构建区域卫生应急救援命运共同体。

此次桌面推演模拟场景设置为东南亚某国某沿海城市遭受特大台风灾害,人员伤亡情况严重,当地医疗机构严重受损,医疗人员和医疗物资严重缺乏。国际医学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部门联合展开紧急医学救援。

5支紧急医学救援队专家以PPT+英文汇报的形式,就整个救援过程进行桌面推演报告,对医学救援队集结和出发、救援物资准备、人员和物资转运、后勤保障、任务发布、医疗工作安排、帮助灾区医疗机构重建、工作交接等10多个细节逐一进行演练,充分检验台风灾害应急救援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