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蜗居》成功后,
滕华涛导演一直现实类题材的佼佼者。
众所周知,《蜗居》改编自知名作家六六的同名小说,
故事描绘了一对来上海打拼多年的姐妹,像一把手术刀一样切开了底层奋斗的真相,
而自《蜗居》之后,滕华涛导演,不断突破自我,
创作了诸如《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这种讲述日常生活和伦理家常的佳作。
不仅如此,在《蜗居》中,滕华涛和海清的合作也从那时起奠定了基础,
于是,有了滕华涛制作,“铁打的海清,流水的男演员”这种模式一直在延续。
之后到了《失恋33天》,熟谙现代生活的滕华涛大刀阔斧,
他用全新的阵容,用一个全新的故事去诠释了一个属于当下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也一举掀起了“小妞电影”风潮。
而随后《上海堡垒》的陨落,
也似乎在暗示滕华涛导演在电影行业的探索并不成功。
到了2022年上映的《心居》
——海清,童谣,冯绍峰,张颂文这样的豪华演员阵容,
再次回到了滕华涛熟悉的现代都市情感问题。
《心居》的落脚点依然是房子,
只不过这次相比《蜗居》同样身处困境的两姐妹进行对照,
选择了一穷一富,也就更富有了戏剧张力的对比。
在上海生活几十年,但依然困顿在日常生活,
因为买房而处处设防,心机深重的弟媳和本地户口,事业成功,强势理性的大姑姐,
成了一对鲜明的对比。
海清饰演的弟媳冯晓琴,几乎延续了《蜗居》里姐姐市井小市民的设定,
买菜要斤斤计较,日常花销都是能省则省,走的是接地气平民风。
而到了大姑姐这里,画风突变,
谈的是几百亿的大生意,奢侈品包包和昂贵的礼物如流水一般,
似乎又有了几分偶像剧梦幻的味道。
滕华涛导演此次的另辟蹊径,
将这种一半写实、一半梦幻的风格融为了一体,
价值观的不同,惺惺相惜的女性群体,也使得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的刺眼。
《心居》里冯晓琴和顾清俞的关系剑拔弩张,
一个是从底层社会往上爬,为了上海户口,选择了现在的城镇中年老公,
一个是自小生活在大都市的中产家庭,精英味道十足的俏女郎。
看似十分套路的设定,但对家庭结构的解构,以及亲戚关系的深层矛盾,
这部剧用了非常具有思辨精神的角度去看待主人公们。
一个是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要的血缘关系论,
亚洲传统家庭,更看重亲情关系,而维持亲戚关系的就是血缘,
血缘重于一切,外人始终是不靠谱的,
有了血缘这层保底,所有的关系网都是尽量往血缘关系上靠。
冯晓琴作为外地媳妇,虽然已经在顾家生活了几十年,但依然逃不过血缘厄运,
她深知自己的一切好处都源于丈夫,
大姑姐肯帮自己,父母愿意帮衬自己,都源于和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丈夫,
剔除这层关系,冯晓琴本质上是顾家以外的人。
有了这种不安全感,所以冯晓琴试图去建立自己的血缘关系,
将自己老家的弟弟,妹妹费尽心思地弄进上海,就是基于这层逻辑。
而同样地,虽然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多年的顾家,依然更看重血缘关系,
亲人再不成器,都是亲人,而外人再勤俭,都是外人,
这是传统家庭建立源远流长的家庭关系,并且保证不断壮大的最重要凭据。
虽然近些年来,年轻人颇有些“断亲”的架势,
用志趣相投和价值观统一这些理念重新定义关系,
试图从传统这种根深蒂固的血缘关系中走出来,
但相比较下,血缘关系似乎还是更为稳固,更容易被信赖的一种社交关系。
除了血缘关系,更容易在亲情中产生冲突的就是边界感的消失,
剧中能干的大姑姐因为事事操持,就开始干涉弟弟的家事和前途,
因为能力和财力上的优势必然会造成这种在掌控权上的把控力。
所谓吃人嘴短,既然事事让别人操持,就免不了被人操控,
作为弟弟的顾磊倒不在意姐姐的一切把持,
但作为弟媳的冯晓琴则有些吃不消大姑姐频繁的越矩行为。
但为了从大姑姐那里得到帮助和好处,又不得不拿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交换,
这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且无解的难题,
高地位,被需要的同时,也会容易使边界感消失,把家人有点当员工的意思。
而这种居高临下的审视,也让她在处理弟弟和弟媳之间的关系上有了些盛气凌人,
把弟媳送的手工围巾转手送人,在弟弟借钱买房问题上直接拒绝,
这种矛盾越发加深,就自然会造成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妯娌关系的紧张。
区别于《蜗居》由里到外的视角,
把重心放在了几个家庭在面对房子的不同决策,以及生活重压下不同人的选择,
《心居》则把重心放在了围绕房子所产生的家庭矛盾上,
在家庭各成员的关系上做深度,做广度。
矛盾一旦激发,就会造成破裂,而结果必然是重塑,
在面对家庭纠纷上,弟媳和大姑姐都有各自执迷不悟的问题,
一个需要学会独立,一个需要有边界感,
伴随着亲情伤口的撕裂,两人也进行了各自的自省。
相比同类家庭剧那种由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撕裂和喧闹不同,
《心居》看似从房子出发,实际探讨的还是人际关系之间的障碍与隔阂,
所要凸显的是人际关系在时代变迁下的成长和反思,
房子是一个恒久的问题,无论怎么发展,这都始终会横亘在很多家庭中的一个问题,
但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处理围绕房子所产生的家庭问题,倒成了不同时代,所亟待解决的人际问题。
《心居》从房子出发,深入到家庭关系的变迁,是一次很好的试探,
也是生活写实类发展到今天,有些固化后亟待进行创新的一个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