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古代情人节?一起解锁古人的七夕

2023-08-22   陕西传媒网

原标题:七夕不是古代情人节?一起解锁古人的七夕

每逢七夕,人们就会想起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在古代,七夕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有更多的诗意。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

清·姚文瀚《七夕图》

七夕的来源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而拜七姐的目的是许愿祈福、祈求巧艺,更倾向于是一个专属于女子的节日,而并非情人节。

七姐,指七仙女,是中国古代神话里七位女神的总称,或单独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织女星)。七夕是在对“织女”这一意向的认同下发展而来的,织女星象征纺织,与民生息息相关,尤其与女子相关,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七夕节的形成与经过

战国:“七夕《事始》云楚怀王初置七夕,妇女是日以彩缕等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以乞巧,有喜子网瓜上为得巧之验。”

——《荆州府志·岁时》

汉代: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汉·《西京杂记》

魏晋南北朝:“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唐·《七夕乞巧图》

唐代: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据《开元天宝遗事》

宋代:此时七夕节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罗烨、金盈《醉翁谈录》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渊源

东汉·牵牛与织女星座图画像石拓片

同样指涉爱情,又因牛郎织女星最初出现的时间就是七月等种种机缘,东汉和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七月七日已经成为民间广为人知的神仙相会和乞巧的日子,牛郎织女与七夕节也就从此融为一体,并流传至今。

三千年前:“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经·小雅·大东》

这一时期,牛郎与织女只是天上的两颗星。

西汉:“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班固《西都赋》

这一时期,刘邦建立都城长安时,仿天上星辰的位置来建设宫殿园囿,也拟人化地制作了牵牛、织女石像。

傅抱石 《七夕》

东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这一时期,牵牛织女的故事中已出现相隔云汉不得相见的场景,故事初具规模。

魏晋南北朝:“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南朝梁·殷芸所写志怪故事

这一时期,牛郎织女有了更详细的身份背景。

唐宋:“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唐·韩鄂《岁华纪丽·七夕》引《风俗通》

“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淮南子》

这一时期,故事中鹊桥这一重要元素出现。

古人过七夕有哪些活动

穿针乞巧

明·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局部)

传说织女的手非常灵巧,能织出云锦一般鲜丽的天衣。为了让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古代的女儿们会在七夕晚上,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谁就“得巧”了。

晒衣晒书

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后,阳光依旧强烈,古人有“七月七,晒棉衣”的习俗。据说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因为太液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每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除了晒衣,七夕还有晒书的习俗。

喜蛛应巧

宋代流行一种很有意思的乞巧方式:捉一只小蜘蛛,关在小盒子里,七夕次日再打开盒子,看蜘蛛结出的网,如果蛛网圆正,则表示“得巧”,意味着姑娘们获得了纺织的巧智。

投针验巧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

明清时期盛行的习俗是投针验巧,姑娘们会拿一束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要是出现在水中的针影形成各种形状,就是乞巧成功,要是笔直一条的,就是乞巧失败了。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会越灵巧。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七夕节期间的中国传统习俗,在七夕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祈求姻缘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星空之下,人们搭起供桌,案前焚香礼拜后,摆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朝着皎洁的银河和牛郎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祈求自己可以得到一段好姻缘。

彩蛋

古人的情人节还有哪天?

元宵节

明·佚名《上元灯彩图卷》局部

元宵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习俗。在宋代之前,中国古代的城市有着非常严格的宵禁制度,唯独元宵节除外。唐代时,女性也可以在元宵节这一天出来自由活动。有年轻貌美的女性出来溜达,也会有年轻的小伙子一起行动,于是便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千古名句。

上巳节

《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徽宗临摹)

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续传承开来。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将其摇曳绮丽之风情烘至高处。自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北方地区几乎销声匿迹,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区依旧流传。

1

往期回顾

暴雨、大暴雨!陕西马上开始!

96110来电,千万不要挂!

来源:群众新闻

责编 | 王 皓

编辑 | 丁雅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