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你是烈士母亲,俺是烈士家属,俺要替玉德尽孝,给你养老送终!”。
1958年,蒙阴县民政局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一个名叫东关的小村子,将王玉德烈士的烈士证书,交到了他的亲人手中。
婆婆看到儿媳如此模样,是心痛不已,当时的李凤兰,才30岁,人生的路还很长,开明的婆婆不忍儿媳一生守寡,便劝说道:“闺女呀,你伺候了俺这么多年,俺怎么死你都对得起俺了,你就找个好人嫁了吧!”。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李凤兰直接跪到了婆婆面前,哭着说,她要替牺牲的丈夫继续尽孝,因为这个承诺,李凤兰孤独终老,享年80岁。
这位李凤兰与丈夫王玉德,有着怎样的深情厚谊?为何宁愿一身孤苦,也不选择改嫁呢?其实李凤兰根本没见过自己的丈夫,当年,她是与公鸡拜堂,嫁到王家的。
李凤兰,蒙阴县保德村人,出身寒苦。
从这时候起,李凤兰便跟着爹娘以乞讨为生,幸运的是,这个顽强的小生命,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了下来,并且长大成人。
很快,时间来到1945年,此时的李凤兰17岁,已经成长为一位落落大方的姑娘,上门提亲的人,络绎不绝。
在父母的操持下,这年4月,李凤兰与东关村青年王玉德定下婚事儿,并约定在1946年10月19日完婚。
王玉德同样出身寒苦,早年丧父的他,在老母的拉扯下长大,性子忠厚,为人实在,而且他的两个哥哥,都是抗日烈士,他是家中生下的唯一男丁。
因为当地的风俗,李凤兰只知道王玉德是个好青年,却一直没有机会见面,虽然如此,但李凤兰却坚信,父母为自己物色的这桩婚事儿没有问题,一个出身革命家庭的青年,能差到哪里去?
父母的担忧,李凤兰很理解,但她是受过革命教育的人,深知王玉德的选择没有错,甚至王玉德此举,还让李凤兰高看一眼。
于是,她说道:“当兵是光荣的事儿,咱们不能阻拦……”。
李凤兰不仅帮着王玉德说服了自己的爹娘,还与王家约定,如期举行婚礼,因为新郎的缺席,婚礼之上,头顶红头巾的李凤兰,拜堂的对象,是嫂子手里抱着的大公鸡。
对于这位儿媳妇儿的付出,婆婆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逢人便说:“俺有福气啊,摊上凤兰这个好媳妇儿,是俺老王家上辈子修来的福!”
除了操持家务,侍奉婆婆,李凤兰还利用空闲时间,给前方的战士们做军鞋。
1947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四,按当地风俗,这是嫁出去的媳妇儿回娘家的日子,李凤兰也不例外。
可谁成想,李凤兰刚走,王玉德所在的部队,就路过他们村子,为了能让李凤兰见上丈夫一面,婆婆特意派人来娘家找李凤兰。
可惜,等李凤兰跑着回到村里时,王玉德已经跟着部队走远,没能见到丈夫,也成了李凤兰一生的遗憾。
1947年8月,李凤兰收到了王玉德的家书,知道丈夫在前线一切都好,李凤兰开心不已,只盼着丈夫早日回归,好安安稳稳过日子。
虽然心中早已有了不好的预感,但李凤兰婆媳心中,还抱着一丝侥幸,直到1958年,王玉德的烈士证书送到家里,希望彻底破灭。
也是这个时候,李凤兰才知道,王玉德早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就已经牺牲,只是因为种种原因,烈士证书在11年后,才送到家中。
在那个年代,烈士,是绝对受人尊敬的,得知王玉德为国捐躯,乡亲们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这让李凤兰心情好受了一些。
丈夫牺牲后,李凤兰多次拒绝亲戚邻里希望她改嫁,追求幸福的好意,坚定地留在了王家,一心侍奉年迈多病的婆婆。
见李凤兰不愿意改嫁,于是有人提议,让李凤兰抱养孩子,以免老无所依,这个建议,李凤兰答应了,于是,她有了一双儿女。
在李凤兰的悉心照料下,体弱多病的婆婆活到了80岁,临终之前,婆婆向族人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代她,给李凤兰下跪磕头,感谢她这些年为这个家做出的贡献。
除了侍奉公婆,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李凤兰对于集体的事情,同样上心,她先后在村里担任小队长、妇女委员、妇代会主任等职,因为优异的表现,1959年,她还获得“模范烈属”称号,只是,李凤兰心里的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有着一双儿女,李凤兰的晚年,同样过的十分幸福,2008年,她走完了人生路,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