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诗人曾经说过:“由爱生嗔,由爱生恨,由爱生痴,由爱生念。从别后,嗔恨痴念,皆化为寸寸相思。”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因为爱而生出了嗔念,因为爱生出了恨意。
世间的许多仇恨都是由爱演变而来,就如同今天要讲的案件中的主人公——王心怡(化名,文中人名均为化名)一般,因爱生恨,将自己喜欢的人抛尸荒井。
2014年6月7日凌晨,河南省某镇子的警局接到报案,报案者称其在荒井之中发现了一具尸体,接到报案后,警局立马派出一半的警力前往案发地点。
案发地点在小镇子郊外的一处小树林里,树林中有着一个荒井,目击者就是在这个荒井之中发现了死者的尸体。
警察们到达目击地点后,将尸体从荒井之中捞出,经过鉴定,死者乃是一名70多岁的老大爷,死亡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
得知了这一消息,警察第一时间找到唯一的目击者,想询问当时的具体情况。
目击者声称自己晚上睡不着,想要出来散散步,结果不小心看到了荒井中的尸体,慌乱之下也没注意周围的情况,第一时间选择了报警。
目击者的证词疑点重重,首先目击者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大半夜再怎么睡不着应该也不会跑到郊区的小树林里散步才对。
而且她这一散步,恰好就发现了差不多年纪的死者的遗体。
警察们觉得这位名为王心怡的目击者可能是凶手冒充目击者报警,以此来洗清自己的嫌疑,产生怀疑之后,警察们立马开始了调查。
这一调查,就调查出了十分关键的信息:王心怡和死者,竟然是邻居关系,而且他们两个似乎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
顺着这条线索,警察继续追查,发现王心怡和死者在6月7日的凌晨,也就是死者死亡当天一同来到了小树林,这下子,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犯人就是王心怡了。
警察于当天下午将其捉拿归案。
在警局的审讯椅上,王心怡后悔不已的道出了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
死者名为张青,是王心怡同楼层的邻居,由于两人年纪相仿,且都没有结婚,因此王心怡时常关注着张青的一举一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七旬的王心怡竟然对张青产生了恋爱的情愫,这之后,她就一发不可额收拾的爱上了张青。
一开始王心怡只是找理由跟张青聊聊天,每次聊个十多分钟她就十分的满足了,可是到后来,她开始想方设法地接近张青。
与张青一起吃饭,一起逛街,甚至去到张青的家中一呆就是一整天。
前前后后用了接近一年的时间,王心怡觉得自己和张青已经差不多可以踏出那一步了,于是她便告白了。
王心怡本来以为张青会顺理成章的答应自己,可是她没料到的是,张青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张青不仅拒绝了王心怡,他还拿出了一本相册,相册里是年轻的张青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合照,张青说那是他的初恋,他一直忘不掉她。
她在张青的眼里,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哪怕那个初恋如今已经结婚,已经成为几个孩子的奶奶了,他也无法释怀。
听了张青的故事,王心怡失落的回到自己家中,回到家中后,她先是嫉妒,嫉妒张青的初恋,嫉妒之后是恨,恨张青拒绝了自己。
同时也恨张青心中竟然有别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接受自己的闯入。
越想王心怡就越生气,于是她便起了杀心,当晚凌晨便将张青约到郊区的树林中,将其推入荒井,使其坠亡。
杀完人之后,王心怡突然觉得有点恶心,觉得有点头晕目眩的,脑子成一团乱麻的她鬼使神差的报了警。
经由法院判决,王心怡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便是人拥有思考,拥有情绪。
不过有些时候,人会被强烈的负面情绪所控制,强烈的负面情绪会让人失去思考,会让人做出脑子一热,懊悔终身的事情。
希望之后在牢狱中度过余生的王心怡能够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人才能被称之为人。
(图片源自网络,仅配合叙述,侵删;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