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家庄市裕华区华兴社区,年逾八旬的张玉华自1997年起免费在家开设“四点半爱心课堂”,义务照顾过不少“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爱心奶奶”。
张玉华原是一家机械厂的职工,1997年夏天和老伴儿搬到了华兴小区,她心肠热,经常义务帮助邻里。
那一年,小区1号楼4单元住着一对在医院上班的小两口,当时俩人的女儿才六个月大,产假过后,孩子没人带,夫妻俩无法正常上班。“他们知道我热心肠,含着泪水找上门,希望我帮忙照看孩子,要多少钱都可以。”10月9日,今年85岁的张玉华回忆说,看到小两口生活不易,她没有犹豫立马答应:“明天我就给你们俩义务带孩子,一分钱也不要。”
就这样,张玉华义务帮忙照顾孩子的好名声传开了,慕名找她帮忙的家长越来越多。
小区居民张女士是一名会计,2009年,她的爱人因工伤亡,留下一个上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当时张女士无法正常接送孩子,情急之中她找到了素昧平生却早有耳闻的 “爱心奶奶”张玉华,张玉华二话不说就答应为她义务接送孩子,这一接就是一年半,直到孩子上小学。这些年,张女士把张玉华视为家人,时常向她倾诉心里话,就连自己的再婚事宜,都让张玉华帮忙把关。如今张女士已再婚,生活幸福,对张玉华也一直心存感激。
2010年,住在小区9号楼的技术员小崔要去上海出差,因孩子无人照顾也找到张玉华帮忙。那几天,张玉华不分昼夜地替小崔义务照看孩子,一日三餐给孩子准备营养可口的饭菜,晚上给孩子洗脸、洗脚,早晨给孩子穿衣、梳头。等孩子母亲回来后想要付钱表示感谢时,被张玉华婉言谢绝:“都是邻居,举手之劳而已。”
这些年,看到年轻夫妇带孩子有难处,张玉华还会主动帮忙。
有一年,住在小区9号楼的干部小杨被委派去援藏建设,爱人小王在一家宾馆当会计,当时俩人的孩子才两岁,就照顾孩子一事,夫妻俩产生了矛盾,张玉华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帮忙义务照顾孩子,让他们安心工作。“有时小王工作忙,回家特别晚,我就直接让孩子在我家过夜了。”张玉华清楚地记得,三年过去了,等小杨圆满完成援藏任务回来后,看着孩子长高了,长大了,懂事了,眼含热泪深深地给张玉华鞠躬表示感谢。
值得一提的是,张玉华还在家免费开办起了“四点半爱心课堂”,在华兴小学的孩子放学后,家中无人照顾,就会到“爱心奶奶”家的“四点半爱心课堂”来写作业,解决了不少“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他们再也不会因为下班回来晚接不了孩子而担心。
这些年,张玉华把“能让别人快乐,就是我的幸福”当做自己的人生信条,对于有困难的居民她就会出手帮助。
采访时,华兴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玉华虽然家境不富裕,但她做好事不是为了钱,更不是为了名。住在小区13号楼的一对夫妻爱打麻将,无暇照顾孩子,他俩便找到张玉华:“听说你给别人带孩子不要钱,晚上你就帮忙带我家闺女吧,每月给你1000元钱。”张玉华态度坚决地回绝了:“你们有时间打麻将,没时间带孩子,给我2000元,我也不带。”
十余年来,张玉华为帮助他人,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她却乐此不疲。在她的悉心照顾下,孩子们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经常打电话喊着“想奶奶”,还会经常过来看望“奶奶”,有什么事情也愿意和“奶奶”说说,征求其意见。正如有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奶奶和亲奶奶重合了……”
“张玉华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帮助了几十名学生,几十个家庭,她的凡人善举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一种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的伟大精神。”华兴社区党委书记刘晓博说。
据悉,这些年,张玉华先后被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石家庄市文明市民标兵、裕华区“身边好人”、裕华区优秀共产党员、裕华区优秀“五老”志愿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