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上电视鞋底老化掉渣,脱口一句“出洋相”,泪目了!

2023-12-11   新民周刊

原标题:院士上电视鞋底老化掉渣,脱口一句“出洋相”,泪目了!

院士上电视鞋底老化掉渣,脱口一句“出洋相”,泪目了!

一双掉渣的鞋,不仅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纯粹和简单,更折射出科学家潜心科研物我两忘的态度。

文 | 晨 沐

有院士上节目出了“洋相”?其实不然。

原来这是央视一套《开讲啦》节目录制现场发生的感人一幕——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录制该节目时,主持人撒贝宁发现,她脚上穿的鞋因为老化,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

当撒贝宁弯腰捡起来后,王院士下意识地有些难为情,并自嘲“出了洋相”。小撒连连否认,称这不是洋相,并感慨“眼泪都快出来了”。现场的观众纷纷感动鼓掌。

01

王志珍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公派出国的访问学者。

演讲现场,王院士向大家提问呢子大衣、中式调味料、肥皂哪个是当年他们出国行李中的必备?很多人会首先排除呢子大衣,却不料这竟是正确选项。原来,那时候出国的访问学者国家都会出资为他们配置一件呢子大衣、两套西装。

因为这一批“走出去”的年轻人是中国的一张张“名片”和一座座“桥梁”代表了中国的形象要让世界看到改革开放的中国面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王志珍院士的母校,它可谓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演讲现场,王院士展示了中科大建校初始的系主任名单,让观众惊呼不断——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贝时璋、赵九章这样顶尖的科学家都曾在这里给大学生讲课、布置作业、改论文。

王志珍说,在母校学习的经历,令她一生受益。她在现场分享了一张钱学森先生的手绘画。画中,钱老用一座旗杆,对自己所期待的人才给出了具体注解——“力学系要培养的是旗杆式的人物”。

“旗杆式的人物,就是高高地竖起来,下面有非常坚实的基础。”王院士进一步解释说,“中外语文”被置于旗杆底座,作为基础之一,因为“中文是母语,是基础,英文是进行国际交流最起码的工具。要学好中文,还要学好英文”。

02

王志珍1942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到大成绩都名列前茅,一直有志从事物理化等基础科学的研究。高中毕业后,王志珍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成为最早一批交叉学科的学生。

毕业后,王志珍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尽管那时的科研环境举步维艰,王志珍仍迫切地希望能有做科研的机会,天天找所里领导要工作:“我就说我要工作,所里头任何工作,只要别让我坐着没事干,我都可以。”

最终,领导架不住王志珍的“软磨硬泡”,让她加入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组从事科研工作。看文献、做实验、和同事讨论、一起写文章……王志珍拼命工作来弥补失去的时光。

王志珍一生的科研时光都与蛋白质密不可分,对她来说,“有研究可做的日子是幸福的”。她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国际科学权威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极大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

回忆曾经的艰苦岁月,王志珍院士感慨颇深,“如今大家做实验时使用的仪器装备,只不过是近一二十年才变得‘世界一流’,更要珍惜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勇于去做‘零到一’的突破”。

03

央视一套

,赞9.8万

王志珍院士是买不起新鞋,是不在乎形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相信王院士这双鞋子还是特地找出来的。正如很多网友在看了节目后也流下了眼泪,并表示“这哪里是穿了好久的鞋子分明是买了很久舍不得穿”。

一双掉渣的鞋,反映出王志珍院士简朴节俭的生活习惯,展现了她最本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不仅表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纯粹和简单,更折射出科学家潜心科研物我两忘的态度。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外在的鞋子有多新,有多贵,显然不是王院士所在乎的。她在节目现场还自曝曾经穿着两只不同的袜子去了实验室,可见日常穿戴始终没有牵扯她的注意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现场的热烈掌声和网上的刷屏留言,均表达了对王志珍院士的敬佩,可见公众对科学家的崇敬。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受到年轻人的尊崇,从事枯燥乏味甚至一辈子坐冷板凳的科学事业才能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方向。

资料来源:CCTV-1《开讲啦》、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