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23-10-02   天山植保

原标题:​巴州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巴州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产量结构指标

基本苗每亩38~45万,每亩成穗数45~55万,穗粒数35粒以上,千粒重42克以上。

2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生育期在260天左右、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颖壳松紧适宜的优质中强筋冬小麦品种。推荐品种:新冬22号、新冬50号、新冬52号、新冬60号等。

3 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块,要求灌水方便,地势平坦,耕层土壤厚度30cm以上,结构良好,重茬不宜超过3年。

4 栽培技术措施

4.1 播前准备

4.1.1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地块,要求灌水方便,地势平坦,耕层土壤厚度30cm以上,结构良好,重茬不宜超过3年。

4.1.2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选用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及时伏耕或秋耕,耕深30厘米以上。灌足底墒水,灌水量150~200方。适墒整地,深度10厘米以上,整地成待播状态,做到土地平整,松碎,上松下实,墒度适宜。也可采用干播湿出的方式。

4.1.3施用基肥

在播前结合整地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磷酸二铵10~15kg,尿素5kg,硫酸钾5~6kg,均匀撒于地面深翻入土。

5.1.4种子选用

选用包衣种子,未进行包衣的种子要进行种子处理:杀菌剂选用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剂145~200g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g拌100kg种子;杀虫剂选用48%苯甲•吡虫啉悬浮剂300~400g拌100kg种子,拌后闷种4~6小时,现拌现用。可以防治锈病、白粉病、根腐病,防治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

4.2 播种

4.2.1 适期播种

平均气温稳定在14~18℃为适播期。北四县适播期为9月20日~10月1日,南五县适播期为9月25日~10月10日。北四县播种期最迟不能超过10月5日,南五县最迟不能超过10月15日。

4.2.2 播种量

亩播量25~28公斤。带肥下种,结合播种每亩带磷酸二铵5~8公斤,硫酸钾3公斤,采用种、肥分箱播种。

4.2.3 机械播种

采用15cm等行距条播播种机,配套动力采用75马力以上的大马力拖拉机,内配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播行直,接行精准,在一个播幅内行距偏差不超过1cm,播幅间的交接行偏差不超过3cm。

4.2.4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3~4cm。

5.3滴灌带铺设及安装

采用滴灌种植的小麦,播种与铺设滴灌带一条龙作业,1条滴灌带控制灌溉3行或4行小麦,滴灌带间距为 45厘米或60厘米。风多的区域在播种的同时开浅沟将滴灌带浅埋1厘米,覆土固定,增强防风能力。

施肥前后,滴清水20~30分钟,施肥期间及时检查,确保滴水正常。

4.4田间管理

4.4.1出苗水

采用整地前灌水,足墒播种方式,也可采用滴出苗水(干播湿出)方式。播种后连续滴水2次,间隔3~5天,出苗水要滴匀滴透,2次灌水量在50m³/亩左右;采用适墒种植的小麦,对墒情不足或苗情较差地块可补滴1次出苗水。

4.4.2查苗补种

播种后应及时查看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或漏播地块应及时补种,补种时须用浸水一昼夜的种子,以缩小与田间苗龄差距。

4.4.3滴水及施肥

4.4.3.1适时浇好越冬水

平均气温下降至6~7℃时开始,3~5℃日消夜冻时结束(11月3日~15日),水量以当天渗入隔天麦田不见水为宜,亩浇水量50~80m3左右,结合滴水亩施尿素7~10kg。

4.4.3.2返青期至拔节期田间管理

分别在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各滴一次水,每次间隔10~15天,每次每亩滴水30~50方。返青水肥管理根据不同苗情长势,分类管理,促弱转壮、控旺保壮。旺长苗田不要马上滴水施肥,以防生长过旺,到小麦拔节期前后,再滴水施肥。对于冬前种植过晚或墒情不好的苗田,要及时滴返青水,施返青肥。起身肥、拔节肥要重施氮肥,每次每亩施尿素10公斤。

4.4.3.3孕穗期后水肥管理

孕穗期至扬花期:滴水2次,间隔10~15天,每次每亩滴水50方,结合滴水每次每亩滴施尿素3公斤,水溶磷酸一铵2公斤,水溶钾肥1公斤。

扬花期至灌浆期:滴水2~3次,间隔10~15天,每次每亩滴水40~50方,结合滴水每次每亩滴施尿素1公斤,水溶磷酸一铵1~2公斤,水溶钾肥2公斤。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每次每亩100~200克。

灌浆期:滴水1~2次,间隔7~10天,每次每亩滴水15~20方。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2-3次,每次每亩100~200克。麦后复播的地块要滴好麦黄水,做到一水两用。

做好一喷三防,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比、混合喷施,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保护小麦旗叶等功能叶,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4.4.4适时化除和化控

在拔节前进行化控和化除,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或植保喷杆式喷雾机进行作业,在3月下旬至4月初每亩用15%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50%矮壮素180mL或13%二甲四氯200g+50%矮壮素180 mL兑水30kg喷雾,防除双子叶杂草及防止小麦倒伏。喷药应在晴天无风情况下进行,以提高药效和防止药液飘散造成周边作物产生药害。对杂草多的和过旺的麦田可根据情况进行二次化除和化控,对于密度过大、长势过旺的麦田在孕穗期可进行第三次化控,控穗下茎节的长度。

4.4.5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病虫害主要有小麦锈病、白粉病、蚜虫,零星发生根腐病。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选用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保护利用天敌。

锈病、白粉病:喷施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60~100g/ 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间隔 7~10 天,连喷 2 次。

根腐病: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60~100g/ 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g/亩喷雾,均匀喷施2次。

蚜虫:及时调查蚜虫量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虫超过500头,用20%吡虫啉15g/亩喷雾防治,既可杀灭蚜虫,又能保护天敌。

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机组匀速作业,药量准确,各喷嘴流量一致,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5 机械收获

小麦完熟期籽粒水分小于15%时进行机械收获。建议使用轴流式联合收割机作业,收割质量要求,收获过程中总损失不得超过5%,籽粒破碎率2.5%以下,籽粒脱净度97%以上,留茬高度12cm以下。收获后籽粒水分大于13%时应及时晾晒。

6 滴灌设备维护及回收

每次滴灌前检查管道接头、滴灌带,防止漏水,如有漏水及时修补。定期检查、清洗过滤器排沙,收获后及时将田间滴灌带收回。#又是一年丰收季#

来源: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栽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