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非常看重的,在先秦时期就有“孟母三迁”,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好的前途,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性格,不惜耗费金钱时间与精力三次搬家,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才,这个故事在千百年间始终流传,让中国人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上心,也因此而诞生了很多的俗语。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自然是非常正面的,不过有正面自然就有反面,“父母是条龙,向谁谁家穷”便是一句说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容易造成反面影响的俗语。虽然不知究竟出现于何时,但是却流传极广,直到今天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能够时有听闻,可见在很多人心中它依然是能够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很具有道理的一句话。
“父母是条龙,向谁谁家穷”的含义非常浅显,事实上这也是众多俗语所共同具有的一个特点,那就是用词非常直白,让人们能够一眼便看到其中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便是父母对于儿女的影响非常大,只要是父母所偏向偏爱的那一个孩子,便往往是容易陷入穷困境地的,长大以后便会生活得非常辛苦。
曾经有权威媒体报道过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妻去世以后,相关人员去他们家中清点遗物,结果推开门的时候意外地发现房间中有着一个巨大的“摇篮”,其中躺着一个已经二十五岁的“婴儿”,具有着成年人的年龄与身体但是在心理方面依然处于婴儿时期。
原因便是这对夫妻对孩子极为宠溺,不愿意让他长大便始终将其当做婴儿对待,以至于此人尽管年龄已经成年,但是在心智方面始终处于婴幼儿时期。也正是因为这个报道,所以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了“巨婴”这个词语。
而那一些从小就被父母所偏爱的孩子,虽然不会有上述事例那么夸张,但是也很容易形成“巨婴”性格,具体表现为自傲、受不了挫折、认为全世界都应该理所当然地对他好,因为从小就受到父母偏爱,不让他去经受半点挫折,所有最好的食物与衣服之类的东西都优先给他提供,甚至不惜损害其他兄弟的利益去帮助他,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自己得到的这些优待都是天经地义的,遇到挫折也不会自己思考去解决,而是直接找爸妈。
一旦父母年老或者无力解决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便会陷入困顿之中,不过他们也往往只会竭尽全力地从父母以及其他兄弟姐妹身上吸血,并且埋怨父母无能,这一点在那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生育了多个女儿最后一定要生一个儿子,但是最终这个弟弟的生活往往需要姐姐们去补贴。
这是老祖宗们在经过漫长时间观察中所得出来的智慧,道尽了现实中的人心,父母的偏爱往往不会产生什么好结果,只会让那一个被偏爱的孩子感觉理所当然,于是不管什么时候都找父母要帮助,让其他的孩子感觉不公平而失去孝敬之意,也让兄弟姐妹之间产生嫌隙,家庭自然也就难以兴旺发达,所以父母对待儿女还是要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