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吐槽说:“最近孩子和家长都居家,工作的工作,学习的学习,本以为虽不是相得益彰,也能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和谐;结果却发现,亲子间的矛盾却更多了。”
我问她:“你认为,最大的问题或者矛盾的突出点在哪里?”
她想了想,告诉我说:“觉得孩子似乎哪个方面都不突出,想想他的未来,难免会焦虑。”
我又问,“孩子哪个方面都不突出,是居家期间才出现的情况吗?”
朋友说:“这倒也不是,可能现在朝夕相处,看到的缺点就更明显一些吧!”
我笑:“佛家有偈语,不是风在动,而是你的心在动,是吗?”
朋友跟着在对面笑:“不管是风动还是心动,总之是孩子不足够好造成的焦虑吧!”
其实,也许真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作为家长的朋友,自身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的缘故更为显著一些吧!
据我所知疫情当下,朋友家的收入本身就有很大的波动,而朋友的事业也因为疫情遭遇到最大的危机和瓶颈;偏偏人在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又背负着房贷、车贷等若干方面的压力,本来谋算的是细水长流的日子,结果却忽然遭遇狂风暴雨,小家庭自然而然就变成了风雨飘摇中的一叶扁舟,步履艰难。
这个时候,人的心态才是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当心态发生了变化,万事万物就跟着发生了变化;原本乖巧的孩子,或者看起来还能凑合的孩子,也就怎么看都开始不顺眼了。
我们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深厚的,不求回报的。这是因为父母的爱就像大海,百川到海,源源不断。
可是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本身就是一条即将干涸的小河,又如何能够带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水源去滋养呢?
正如父母本身在生活中惴惴不安中,没有安全感,又如何为孩子营造幸福感十足的生活呢?
父母没有安全感的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这类父母的生活总是紧绷的,状态总是焦虑的。
从孩子还未出生开始就可以初见端倪。孕期里谨小慎微,生下孩子各种焦虑,有一点点异常就不能自己的开始紧张……
最为典型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恨不得搬到医院去住,风吹草动就担心宝宝这不好那不行;在孩子大的时候,恨不能事事紧盯着,总担心孩子会受到委屈或者不公平的待遇……
就像这次疫情吧,大家都居家隔离了,有些家长会告诉孩子,不要紧,我们要相信国家、相信政府,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添乱,众志成城总会度过疫情的。
有些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怎么办,怎么办?我们被隔离了,马上就会买不到菜、购不到米,要是我自己,忍忍就过去了,可是还有你啊,我要照顾你啊,怎么办?
这种紧张的心情,只会带给孩子不安、恐惧、胆小,对他的成长毫无帮助。
在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育儿书籍,手机上下载了多少个G的育儿压缩包,各种APP上关注了N多育儿大V和专家……
这类家长习惯于从细微处看到孩子的问题,然后不自觉地放大孩子的问题,最后不停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探索和怀疑,完全无法自控和改变自我。
比如孩子幼儿园放学回家有些蔫儿,家长就会立即开启“思虑”状态:是不是受小朋友欺负了?是不是被老师虐待了?是不是遭遇到什么可怕的事情了?……
然后开始反复的、不断地、声东击西的、旁敲侧击的询问孩子,究竟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再或者打开监控,一帧一帧地过滤可能发生的事情。
其实不过是孩子在幼儿园午睡贪玩,现在困了而已;也许是一时的状态不佳;不管是怎样的原因,父母先入为主的“思虑”,都会带给孩子不安的影响。即便是再担心孩子,也不妨让自己先安静下来,静静地观察孩子一段时间再来做推论。
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关注和紧张的状态,会带给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也会在家长的紧张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问题,这样的状态又如何能够捕捉到生活的幸福感?
都说有一种最为优秀的孩子,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但凡动辄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进行比较的家长,都难免会产生焦虑和不安。而往往这种焦虑不是因为孩子的表现,而是来自于自己的状态罢了。
这类家长还会乐此不疲地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和特长班,甚至早早地为孩子规划好一条金光灿灿的“通天大道”:几岁学乐器、几岁学围棋、几岁学体能、几岁学学科……
事实上,有几个孩子真的能够按照家长规划的路线一步步走下去呢?换句话说,家长又何尝不是把自己曾有的欠缺和遗憾,通过孩子来弥补呢?有没有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想一想,他究竟需要什么?
我记得我曾经看到过一段话说:我们的教育只是教人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去产生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未来,却没有教人怎样去做一个男人,怎样去做一个女人,怎样去做一个丈夫或妻子,更没有教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同样也没有教孩子怎样去追求幸福。
既然我们已经为人父母,那么不妨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
合格的家长,首先要学会信任孩子,相信他们是有自然成长机制的,相信孩子能够做好他能做的事情;学会尊重孩子,学会安静等待孩子的成长;学会教育孩子从小有智慧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