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长滩村中,黄河水轻柔拍打沿岸沙地。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摄
新华社银川4月22日电(记者赵倩、马思嘉、廖思维)群山绵延,黄河水轻柔拍打沿岸沙地。一架造于70年代的老水车旁,施工队正在修建新泵站,这将彻底解决北长滩这个黄河古村28户村民的农田灌溉问题。
“有了泵站和抽水机灌溉,水车现在基本用于旅游观光。”北长滩下滩村75岁村民高勇说。
在高勇于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水车旁,新的泵站正在建设。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摄
黄河在进入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后,在北岸冲击形成一处狭长滩地,当地人称之为“北长滩”,这里曾是丝绸之路古驿站。两百多年来,北长滩村民依靠水车将黄河水引入沟渠,浇灌800多亩农田。
水车由原木打造,靠榫卯结构相连,不用一颗钉子,虽然寿命长达15年左右,但因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每年需要维修或更换部件。在25岁那年,高勇和老师傅学习水车建造工艺,从此承担起北长滩三个村三架水车的维修与建造工作。下滩村黄河岸边,高达16米的大水车就在高勇手中经历了数次“重生”。
宁夏不少地方山大沟深、干旱少雨,百姓曾靠天吃饭,渴望逐水而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面的媳妇都想嫁到北长滩来,喝黄河水,高勇的母亲便是从15里外的香山乡嫁过来的。
随着黄河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宁夏不少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解决。“与世隔绝”的北长滩成了村里人想“出逃”的地方。村里不少老房子成了空宅,木质窗框上的窗纸在岁月侵蚀中残破摇曳。
如今,这些快被人遗忘的宅子,却被越来越多游客用镜头定格。在村里拍了不少照片后,54岁的宁夏银川市市民李银芳感叹“这个村子我都不认识了”。
“早些年来还得坐羊皮筏子和电动三轮车,也没信号。现在公路修得特别美,网也通了,拍照发朋友圈都方便了。”她说。
通向村子的公路两旁是绵延起伏的群山,黄河水奔流不息,被称为中国版的“66号公路”。时髦的年轻人会在中途下车,坐在公路中间拍照留念。
然而,这条路上曾布满黄土、砂石,高勇年幼时和父亲无数次走过,拉着背驮红枣、软梨与粮食的毛驴,去县城卖钱,再买锅碗瓢盆等日用品回家,来回就得两天。
煤油灯、毛驴车、羊皮筏子……曾经的艰苦生活成了如今人们不断追寻的浪漫记忆,水车也从灌溉工具变为一道古朴的风景。
每年4月初,北长滩上百棵百年古梨树繁花似雪,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很多人都会在水车前拍照留念。
“前些年,村里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这几年通了水、电、路、网,外来游客越来越多。”高勇说。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村里打造了写生基地及餐饮民宿。最近,施工队正在高勇指导下,对水车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观赏性。
高勇在院中摆弄着自己建造的“迷你”水车。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摄
“早些年,请我打水车的基本都是用于灌溉,现在造的都是观光水车了。”高勇说。这些年,凭着高超的水车建造技术,高勇被全国多地的景区请去造水车,农闲时还会制作“迷你”水车,作为工艺品出售。
水车在水流中缓缓转动,水板加大转速,水斗盛满水后倾入槽中,顺着搭好的管道流向农田附近的沟渠——高勇用粗糙干裂的双手转动着做工精细的“迷你”水车,诉说着水车提灌的“秘密”。
造水车是技术活,也是苦力活,有时锯木头得坐上一天。去年,高勇去医院查出腰肌劳损,如今走路都得弯着腰,只能给造水车的工人提供指导。“干不动了。”他说。
高勇惬意地倚靠在村中古树旁。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摄
令高勇欣慰的是,二儿子高吉霖同样痴迷于水车建造,这些年跟着他东奔西走,如今成了他的“高徒”。“生活条件好了,几乎没人再用水车灌溉了,但景区需求还是挺大的。儿子愿意学习这门手艺,我很高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