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开始纵深防御,不过防御纵深过小,抵抗德军突击能力依然不足

2020-05-17     荣华之武器堂

原标题: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开始纵深防御,不过防御纵深过小,抵抗德军突击能力依然不足

接上文 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被迫转入防御,不断摸索总结

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防御阶段是在战争第一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防御战。在这两次防御中,苏军在1941年夏季战局中存在的缺点得到了部分改进。首先是各军团、兵团、部队的防御正面开始较大幅度的减小。

莫斯科会战防御阶段

1941年9月末10月初,在长达710千米的莫斯科方向战线上,共部署了苏军3个方面军,即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其中,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负责的防御正面为380千米,布良斯克方面军则负责330千米宽的防御正面。在重要方向上的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防御正面已缩减到平均200千米以下。但预备队方面军在第一线的兵力较小,西方面军实际担负的防御正面仍然很大。

在莫斯科方向一共建立了四道防御地区和莫斯科防区,总深度达到300千米,第一道防御地区由上述三个方面军共11个集团军防守;第二道防御地区由预备队方面军的4个集团军防守;第三道和第四道防御地区(维亚济马防御地区和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则几乎没有部队占领。这四道防御地区构成了大纵深的防御阵地。防御地带的数量多,使苏军统帅部能够逐次将防守的军队调到新的地区迅速形成新的防线,从而成为逐次消耗德军突击集团进而在莫斯科城下阻止其前进的主要原因。西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战役布势都不大,由展开成一个梯队的各集团军及预备队组成。预备队兵力很弱,是由独立步兵师、骑兵师和坦克旅组成的。各集团军均编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3-4个师,第二梯队1个师。集团军的防御纵深为20-25千米,方面军防御纵深只有在个别地方才达到30-35千米。没有第二梯队的方面军防御纵深居然和集团军防御纵深如此接近。由于兵力不足和缺乏经验,苏军步兵师在防御兵力分配上也存在缺点。

德军炮击苏军防御阵地

在莫斯科会战开始的10月份,师的战斗队形多由两个梯队编成。在第一梯队宽达16-24千米的防御正面上,只部署有师的4个步兵营,其余5个营则作为第二梯队配置在纵深内。这使得前沿前的步兵火力密度很低,无力抗击德军首次突击。到11月份,步兵师大多改取一个梯队队形,大部分兵力、兵器用来防守前沿,这样前沿前火力密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苏军指挥员手中又没有二梯队用来增强一线防御力量和实施反冲击,使得防御稳定性下降。这个问题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得到圆满解决,只能等到苏军力量增强后,通过缩小防御正面来逐步完善。

链接-莫斯科防御战役部分步兵师战斗队形

防御地域 部队番号 第一梯队 合成预备队 支援步兵的炮兵群 坦克预备队 防坦克支撑点

沃洛科拉姆斯克 步兵第316师 3个步兵团 1个步兵营 6个炮兵营 1个坦克连

纳罗福明斯克 步兵第50师 3个步兵团 1个步兵营 3个炮兵营 1个坦克旅(坦克16辆) 4个

纳罗福明斯克 步兵第222师 3个步兵团 1个滑雪营 2个炮兵营

纳罗福明斯克 步兵第32师 3个步兵团 2个步兵营 2个炮兵营 3个

叶夫列莫夫 步兵第137师 2个步兵团(其中1个在编组中)1个步兵连 2个炮兵营 4辆坦克

图拉 步兵第413师 3个步兵团 2个炮兵营

1941年11月德军第3坦克集群进攻莫斯科

防御纵深过小,使得苏军抵抗德军装甲突击时的能力仍然不足。 由于防守战术地幅的兵团受领的地带很宽,兵力、兵口的密度很小。每千米正面不超过0.3-0.4个步兵营,火炮密度为每千米5-7门(也有的地方达到10-15门)和迫击炮,坦克只能达到每千米正面l-2辆。甚至位于维亚济马这一最主要方向上的第19和第20集团军,火炮密度也没有超过10-19门。航空兵因为以混合航空兵师的形式配属各集团军,所以也难以集中使用于最危险的地段。苏军部队缺乏高射炮(集团军内高射炮数量只有20-34门),对空防御薄弱,每千米正面上的高射炮密度仅为0.4-0.8门。这样的兵力、火力密度无法满足稳定防御,特别是防空,反坦克的要求。

苏军53-K型45毫米反坦克炮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UPIHnIBd4Bm1__Ye3J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