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知乎上有个帖子引发了八百多万人的围观。
发帖的是位父亲,他的问题是:孩子考到了约定的成绩,可我不想兑现给他游戏充值的许诺了怎么办?
这位父亲,答应孩子考试进前三就给他玩的游戏充值588块钱作为奖励,结果孩子刻苦学习达到目标了,父亲又反悔了。
“后悔当初允诺得太干脆了”
“这充值游戏真是不情愿啊?”
怎么办?大家来出出主意吧。
这位父亲的行为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前老板A。
去年的某月,老板A说当月kpi达到就给我发奖金,于是我熬夜加班自愿997,克服了种种挑战压力终于达到了目标。
结果老板说,哎呀,我也不是心疼钱,就是仔细想想觉得这样发钱不好,你想想这完成kpi不是你应该做到的吗?我当初提出要给你发奖金也是为了激励你。
不是我说话不算话,培训、下午茶、团建,这些都是公司花钱给你的福利,是给你辛苦工作的奖励,但是直接发钱真的太扎眼了,影响不好,真不是心疼钱哈。
不知道大家如果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呢?
反正我是辞职不干了,既然一开始就没想发奖金,那何必答应员工?不讲信用的老板还能带领团队干成什么事?
换个角度想想,帖子中的孩子是不是也会觉得这个父亲不值得信赖,以后他的话也不必听了。
社会学家林·扎克说: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43.6%,排在第一位。
孩子天生是信赖别人的,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然而,不少“不懂事”的家长在摧毁着孩子宝贵的信任。
“等你完成了XXX ,爸爸/妈妈就给你XXX”,后来又用“下次吧”、“你懂事点”做说辞反悔,更有父母见孩子哭闹抗议,直接来一句“你怎么那么不听话,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那些被父母“毁约”的孩子,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网友@青山有尽时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最后不给,吃饭时我闹,我哭,他们笑,忘不了啊,打字到这,有鼻酸哭了,忘不了啊。”
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还小,我爽约也就爽约了,他过阵子就忘记了。殊不知,但凡是孩子童年的创伤,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父母,有些伤害,多久都不会忘记。
父母言而无信对孩子打击巨大。
去年的十一月有个新闻,一男孩坐在5楼空调外机上准备跳楼,原因是爸爸说话不算数。
原来,小男孩的爸爸为了鼓励他好好考试,答应他如果考到前五名就把没收的手机还给他,还会给他配一副眼镜。
但是等他真的考到前五名后,爸爸却迟迟不肯兑现承诺,他又生气又伤心,一下子想不开,就想到了跳楼。
同样,去年还有个小女孩因为爸爸承诺她期末考试达到90分就带她去看海,结果爸爸爽约,女孩大冬天离家出走。
许多大人,允诺一时爽,等到要兑现诺言的时候又傻眼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曾子杀猪的寓言故事。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妻子要去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去。
他妻子便说:“你留在家,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等到妻子回来后,曾参便要杀猪。
他妻子制止:“我不过和孩子说着玩,你怎么当真?”
曾参说:“孩子是不能骗的,他年幼无知,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诲。如今你说话不算数,哄骗孩子,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谎,当妈妈的欺骗了孩子,孩子便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妈妈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不会有效果了。”
最后曾参还是把猪杀了。
父母总是希望培养一个信守诺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说话算数,做一个诚实的人。
而实际上,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一直在观察着父母的言行举止,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执行教育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
如果你不守信用,在孩子身上做出了错误的示范,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未来就需要无数的时间来改正。
既然说了,就要负起责任。
讲到这里,也有家长提出:其实我也知道不应该失信于孩子,但是有时候,就是不好给孩子实现呀。
比如开头发帖求助的父亲,给孩子游戏充五百多感觉是在害孩子,真的很不情愿。
像这种情况的话,我只能建议你可以先试着和孩子来场“交易”,给游戏充值能不能换成给你买个自行车?带你去一趟游乐场?
如果孩子同意了,那皆大欢喜。
如果孩子不同意,那你还是应该遵守当初的诺言。
往后一定要注意,做不到不要轻易许诺,许诺了就要尽力完成。
李亚鹏曾经在《朗读者》里提到这样一件事。
女儿李嫣在他45岁生日的时候给他写信,称如果他能戒烟,自己会更爱他。
看到这封信以后,李亚鹏说:“嫣儿,对不起,爸爸将来有一天一定会做到的。”
董卿问将来是什么时候,他只说是不远的将来,因为对孩子不敢轻易承诺。
如果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实在没法做到答应孩子的事,则一定要真诚的道歉,耐心和孩子解释原因,并且想办法补救。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能让孩子觉得被尊重。
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过:
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最后还想说,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言而有信不仅仅是对别人的要求,也该是自我实现。我们教育孩子成长,也要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