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90+,建议我读大专?!”加拿大反内卷式升学指导,真有用还是瞎胡闹?

2022-07-19     外滩教育

原标题:“全科90+,建议我读大专?!”加拿大反内卷式升学指导,真有用还是瞎胡闹?

看点 分流”的忧虑,在加拿大的留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原因就在于学校的辅导员Guidance。在家长们看来,他们为了“分流”学生,不鼓励多选课,甚至不建议上大学。但实际上,Guidance是不鼓励孩子们拼命内卷,并且会按照孩子们的特长、爱好推荐专业,而不是一味地选择所谓的“好专业”。二者的观念差距,也让人反思,怎样的教育观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更好。

本文授权转载自:国际教育视界(ID: FindingWIE)

文丨熊靓 编丨Luna

“分流”一直是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即使在加拿大读高中,家长们对它的畏惧依然没有丝毫的缓解。一方是希望孩子能够继续进入大学深造的家庭,一方是好像故意不盼着学生好的Guidance(加拿大学校的辅导员,升学指导是其职责之一)。由此上演了一出出家长与校方斗志斗勇的“大戏”。

Guidance是加拿大私立和公立高中掌管升学和分流大权的部门,一般由四到五个老师组成。主要职责包括:

第一,帮助学生选课、换课、Drop课程,确保毕业;

第二,帮助学生申请大学;

第三,解决学生生活问题;

第四,帮助做好职业规划;

第五,提供社工、实习等信息。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留学生提起Guidance都感到头疼——

“Guidance太拉垮了,都不看成绩,就劝我不要读AP课程,让我不用那么拼命考名校,上普通大学也挺好。”

“遇到好的Guidance太难了,他们办事拖拉,简直就是升学路上的拦路虎,他们的存在难道就是为难学生吗?”

“Guidance排课总是随心搭配,根本不在乎个人意愿。找他们换课特别费劲儿,折腾半天还是不给换。”

“我平均分85分,Guidance居然推荐我去学挖机,不建议我去读大学,哪有这样的老师,不盼着点学生好。”

为什么他们都这么难以沟通?为什么他们总把学生往外推?为什么他们总是阻碍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呢?

从Guidance的种种行为来看,他们就像是教育局派来,坐在学校里专门搞分流的。

学生们“内卷”,

Guidance就来“反卷”

“分流”,是中国家长们深恶痛绝的两个字,在他们眼里,这几乎等同于“淘汰”。谁都不愿意孩子被分流,去职高、技校总感觉低人一等。

但是无论到哪个国家好像都避免不了被分流,哪怕是花钱到海外留学,也要直面被分流的命运。

在加拿大华人区的一所中学里,老师们和校长每个月坐在一起开会,都会讨论留学生玩命学习的话题。

在中学的Guidance工作了十年的Sophia,也曾是一个留学生。她很理解留学生热爱学习、吃苦耐劳的状态,但是 她真是怕极了国际学生那股子不要命学习的蛮力。

Sophia说 留学生的“内卷”从她20年前来加拿大读中学就开始了。

2002年的时候,国际学生并不多,她也是因为父母工作才来到加拿大读书的。几乎每周她都会去找Guidance,问题都是为什么老师给的分数不高?为什么不批准更容易考入名校的课程申请?为什么不能参加补习班?

当时在Guidance 门口排队聊学习问题的基本上都是华人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留学生。

作为教育者,Sophia直言对此是非常忧心的。每次开会,老师们总要集中吐槽一下。

其实并不是谁都有能力可以成为硕士、博士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谁要是敢劝他们放弃,家长们非得跟你玩命不可。

Sophia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家长把她堵在了校门口,指着鼻子骂她是洋人的狗,故意纵容老师压中国学生的分数。

Sophia被骂后,仔仔细细地把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情况调查了一遍。这名学生的考试分数在及格线徘徊,个人兴趣主要是参加社团活动。

她首先排除了老师故意压分的可能性,这是不存在的。

其次她发现学生本身对学术兴趣不大,更喜欢社团,也善于沟通交流。 Guidance经过了解后建议他去学商科,既容易毕业也好就业。

这是基于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给出的建议,却激起了家长们巨大的反应。 Sophia说 这个是需要矫正的,学生要卷,他们也不能坐视不管,那就只能想办法反卷回去。

你要鸡娃,学校就佛系;你要高分,学校就平常心;你要补课,学校就不同意。

这么做无疑是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一个学校的Guidance部门通常只有四五个人,要应付全校一千多名学生同时“卷”,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在华人区的学校“卷”的比例太大了,十个学生八个“卷”,还有两个是“更卷”。每个要求接受超前教育的学生都是有备而来,个个对自己要上的AP、IB课程都有充分理由。 还带着一股子“Guidance 不同意,就死活赖在办公室里不走”的架势。

这几年经常有同行来找Sophia交流怎么对付华人学生,还有一批被带“坏”了的本地学生。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其实早就已经摆在了教育部门长官的面前,他们也很无奈。

特别是这些年新移民和留学生大量涌入,和本地生一起“抢”资源,局势越来越紧张。

在国内,若分流到了职业学校,学历上不去,很多大公司的热门职业、公务员报考基本就与你无缘。

在加拿大,以前学历对就业的影响并不大。首先,本科和大专在多数公司或公务员行业都是被一视同仁的;其次,本科生和大专生的收入几乎没有差异,因此很多本地学生并不在意学历差异。

现在情况也变了,无论是本地生还是留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卷”了起来,大家都盯着知名的大学不放, 这些大学录取学生的胃口也随之被吊得越来越高

今年加拿大最好的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等的最好专业,都憋到了五月份才发offer。平均分98、99都被他们拒收,考生们称今年的录取比爬藤还难。

多伦多大学

Guidance的权威败给了“鸡娃”

“不斗不行呀!一个不留神Guidance就给你分流了。加上留学生语言又没那么强,家长更要盯紧点。有时候孩子好糊弄,家长如果还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就更容易踩坑了。”梅洁的两个孩子都受够了Guidance 的“罪”。

他们也是留学生群体里颇有代表性的例子——家境殷实,学习优异,身体健康。按照梅洁的规划,这两个孩子不说去读美国的藤校,至少也能考上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大学。

梅洁一直带着这种骄傲在加拿大坚持着,但是学校对于孩子教育的态度和他们的目标截然相反。

儿子在和Guidance进行了一次升学的沟通后回到家告诉她, 他被建议去上college(大专),大学没有能够发挥他才能的地方。

Guidance这么说完,梅洁的儿子被弄得灰头土脸,这一下就把梅洁的愤怒给点燃了,她拿出儿子中学的成绩单,几乎全科都在90分以上,这样的成绩也会被推荐去college(大专),Guidance是不是喝醉了,满口胡说八道。

带着困惑,梅洁联系了很多华人家长,就想搞清楚Guidance到底是不是手握大权,是否能够掌握孩子们的前途,左右他们的人生?

如果是真的,是不是该给Guidance送点礼呢?这样是不是就会一切顺利了?

Guidance,这个类似于中国学校教务处主任的职位,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方面指导的老师, 是加拿大中学里除了校长最有权威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升学时会有哪些权力吧!

第一,帮助学生发送成绩到大学和大专;

第二,为学生提供大学、大专申请渠道;

第三,为学生提交推荐信。

“这些都是潜规则,怎么可能好到人人都会被推荐去读college(大专)。”从这所中学毕业的邻居告诉她, Guidance是带着分流学生的使命来的。他们不会对学生仁慈的,都去了好大学,谁还会去读college(大专)。如果college(大专)真如他们说的那么好,那他们自己怎么不去。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在哪里都逃不过分流。 如果不想被分流,那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考高分。

接下来就是全面开启“鸡娃”的模式,梅洁带着儿子穿梭在各种补习班,有时她也很忐忑,总觉得愧对孩子,把加拿大的高考弄得跟在国内一样紧张。

在国内虽然是一考定终身,没考好就和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有很多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考试发挥超常也能拥抱理想的大学。

在加拿大,11年级和12年级的成绩就决定了你的前途,每一次考试的分数都很重要。两年要想保证次次考试都是优秀,谈何容易。

没办法,不拼搏只能被分流。梅洁觉得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在“鸡娃”的路上,她遇到了一个和她志同道合的德国裔妈妈,她已经把三个孩子送进了世界名校,现在正在陪伴她最小的女儿读书,准备一举拿下藤校的offer。

德国裔妈妈的办法和梅洁一样,就是“鸡娃”。她三个孩子都是这么被她送进大学的,她告诉梅洁,把Guidance给出的意见抛到一边,拿分数和社会活动说话,就不信哪个大学看着优异的分数和优秀的简历会不动心。

但是 切记不要得罪Guidance,不要告诉他们你的最终想法,不然他们会没完没了地烦你,劝你放弃,扯你后腿。

有了前辈的经验,梅洁心里更有底了。虽然孩子辛苦了两年,但是结果是理想的。她感概这段升学的过程实在是太难了,除了学习、考高分,还得低调,把自己的“野心”藏住了,最防备的反而是本应该最信任的人,这也是海外留学生的悲哀。

赢过Guidance ,前途注定无量

就在大家抱怨、吐槽Guidance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姑娘,因为和Guidance吵架,成为了一名律师。

二十四岁的梓星是Sophia的学生,为了学习上的不公平现象,高中4年她和以Sophia为代表的Guidance吵了无数回。

在梓星读九年级、十年级的时候,Sophia还不是她的Guidance。那时候梓星还是留学生,没有拿到枫叶卡。因为留学生和本地学生是分开的,Sophia总听负责梓星的Guidance讲她不畏艰险,挑战Guidance权威的事迹。

成为留学生的第一天,梓星就成了Guidance眼中的麻烦,她太爱来找Guidance了。

刚来的时候,她的英语还不是很好,就敢和Guidance PK了,是留学生中胆子最大的。

梓星说,她第一次找Guidance是因为觉得他们排课不公平,而且很混乱,根本没有把她选择的戏剧课排在课表里。

当她提出换课时,Guidance立刻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报戏剧课的人太多,学校的师资不够,没办法安排。

但是,梓星却发现戏剧课的学生并不多,一个班也就20人左右。她找到Guidance把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要求必须给她换课。

Guidance说等下学期再学吧,不用非得这学期。看着Guidance慢吞吞的态度,梓星很着急,她觉得晚学一年就是耽误自己,必须要纠正Guidance的错误。

加拿大的高中是走班制,和国内的大学很像。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教室,没有固定的班级,也没有班主任。

有点事情只能找Guidance, 但是一个Guidance需要负责300到400个学生。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认真细致,自己的事情还得自己操心。

“其实我不想吵架的,因为才来加拿大的时候英文不是很好,一说错就着急,一急就乱说,一乱声音就大了,很像在吵架。吵着吵着英文就变好了,这是和Guidance接触后最大的收获。”

梓星至今还是觉得Guidance确实是带着分流任务来的,他们总是给你制造各种问题和麻烦,没有几次能够顺你的心。

她就是被Guidance分流出来的,十一年级的时候她拿到了枫叶卡,身份从留学生变成了本地生。这一年Sophia成了梓星的Guidance,以前她就听说过这个姑娘很厉害,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还得过名次,上一任Guidance被她折腾到怕,只能任她摆布。

分析完梓星的情况,Sophia主动约见了她。梓星的父母本来打算让她去学会计,虽然她并不喜欢,但是根据她的成绩,这个专业好申请,更好就业。

一上来,Sophia就建议梓星放弃会计专业,转读法学。

读法学?!她根本就不敢想。一个母语不是英语,还曾是留学生的人,怎么敢去申请,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但是Sophia很笃定地告诉她, 以她的英文能力已经不输给本地生,特别是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她参加辩论比赛和各种演讲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有成为一名律师的潜力。

这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梓星没有和Guidance辩论。她思考了整整一个星期,和爸妈、朋友们商量,大家都认为她改学法学风险很大,毕业难度太高了,还是会计保险。

但是梓星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法学的确是她喜欢的,也是适合的,她听从了Sophia的建议。

分流后,数理化不是核心了,她一下子轻松了。 之前为了申请本就不擅长的会计专业,她一直是硬着头皮在学。 她第一次感觉到了Guidance的靠谱,帮她解决了最头疼的事情。

如果这么看Guidance确实是有分流任务的,这一点Sophia是承认的, 她说她和几乎所有的Guidance都认为分流就是去走不同的路,不代表走向成功或者是走向失败,只是想要学生们找到他们喜欢且适合的方向。

她也建议,来加拿大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可以多和Guidance沟通, 如果能够说服他们同意你的选择,也说明你已经足够清楚自己想要的。在学习的路上,也一定会有一番成就!

熊靓:WIE海外签约作者;作家,曾任职互联网公司高管;著有《中国亲子游》《三亚亲子游》;高中生妈妈一枚,现居加拿大。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9b84205f72c7ffcc71e5f43e5d4b5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