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2023-01-04     寻根拜祖

原标题: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贞观长歌》中有一个情节:李世民有意给最宠爱的儿子李泰脸上贴金,便将“窄乡迁宽乡”的工作交给他去做。

所谓“窄乡”就是土地少、人口多的地方,所谓“宽乡”就是土地多、人口少的地方。为了平衡人口与土地分配之间的矛盾,朝廷出台了鼓励窄乡百姓迁徙宽乡的政策。

有名目繁多的优惠政策加持,这项工作的难度不大,做成了又意义重大,因此李世民满以为这是给李泰增光添彩的好机会。

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呢?因为他对太子李承干很不满意,产生了易储的心思,而李泰就是他最中意的候选人。

与太子交好的安康公主一眼看穿了父亲的“私心”,她不由为太子的前途深感忧虑。为了帮助太子,安康公主找到了吴王李恪,请求他助太子挫败李泰。

李恪经不住安康公主的苦口婆心,答应了,二人定下一计。

第二天,李恪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表示坚决支持李泰的“迁乡”工作。李世民大喜,立即任命李恪给李泰做助手。

岂料李恪话锋一转:迁乡不光老百姓要迁,豪门之家也要带头迁,既显示公平,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李世民一时没回过味,对之大加赞同,完全没意识到这是李恪给李泰挖下的一个坑。

果然,迁乡工作刚开始,在迁乡名单中的鲁王李元昌就站出来带头反对。李泰见叔叔公开唱反调,便对迁乡工作产生了畏惧。于是他自编自导了一场车祸,主动退出了。

李世民无奈,只好转而将工作交给了太子李承干,而李承干则在安康公主和李恪的帮助下,成功说服李元昌,顺利地完成了迁乡工作。

故事情节虽然是编的,但“窄乡迁宽乡”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李世民为此出台的优惠政策足以令人垂涎三尺:获得比宽乡多一倍的土地、三年免除税赋和徭役、官府奉送种子工具耕牛、免费提供住宅和一年的生活资料……就差免费送老婆了。

既然这样,为何非要搞出个“豪门富户带头”呢?这岂不是多此一举?

事实上,即便这么多优惠条件,迁乡也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因为这些迁乡的百姓,所面对的都是荒地,开荒的难度相当之大。

我们发现,每一个王朝的灭亡,一定离不开一个大雷:失去土地的百姓无以生存,被迫加入流民大军,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这个“魔咒”为何如此灵验?理由很简单,农耕社会生产关系太单一,土地是命根子。凡是大治的年代,土地分配一定相对合理,凡是社会矛盾突出的时期,往往都伴随着土地兼并的毒瘤。

所以,您可以说古代社会其实很好治理,只要保证“耕者有其田”就一定会安定繁荣。您也可以说古代社会很难治理,因为要想做到“耕者有其田”,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这就奇怪了,荒地有的是,放着那些荒地不去开发利用,偏偏天天高喊土地分配不均,甚至朝廷出台这么多优惠政策都撬不动他们,古代的老百姓都这么难伺候吗?

还真不是百姓难伺候,如果您知道开荒的难度,恐怕你比他们更难伺候。

开荒往往伴随着庞大的水利工程支持

我们所说的荒地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曾经耕种过的“熟荒地”,另一类是从未耕种过的“生荒地”。

熟荒地一般是由于战争等因素导致人口死亡,熟地变成了无主的荒地。这一类土地一般具备开荒的基本条件,仅仅需要三五年时间对土地进行“还熟”即可。

李世民的“窄乡迁宽乡”,其实就是针对的这类熟荒地,因此才认为工作难度不算大。

生荒地就比较麻烦了,它之所以没有被开发过,一定是不具备开发的自然条件,比如灌溉和排水系统。

古代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基本上采取粗放耕种的方式,撒完种子后就只能“看天吃饭”。这种情况下,水利系统就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增产手段。

没有水利工程的加持,开垦生荒地就是痴心妄想,而水利工程必须有国家力量的支持才能做得到。

秦国为何能打败六国,它背后的动力就是发达的水利系统所造就的农业繁荣。都江堰工程让蜀中成了天府之国,郑国渠贯通泾河、洛水,泽被陕北高原。

想当初,韩国人为了“疲秦”,不惜派出间谍郑国到秦国,妄图以“郑国渠”工程拖垮秦国的国力,却不料,这条耗时十年的水渠竟成了秦国人的生命源。

如果没有这些水利设施,做不到大面积开垦,更没办法吸引老百姓迁徙到这里定居。

开荒所需的生产资料绝非一般百姓所能承受

即便解决了水利问题,开荒所需的生产资料也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持。

既然是荒地,一般都远离居民村落,老百姓不可能“通勤上班”,只能搬迁到土地周边定居,盖房子就是一项大负担。

大面积垦荒需要耕牛、种子、农具、灌溉设施、排水设施等等,这些生产物资对普通百姓来说很昂贵。

比如耕牛,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有人高喊一声“来盘牛肉,大盘的”,其实那很扯,古代绝大多数时期是不允许杀牛的,因为耕牛太金贵,一头牛动辄几十万钱,甚至几千万钱。

因此,古代只有家境宽裕的农户才有牛,且往往是很多户共同拥有一头牛,穷人家男丁就是牛。

至于灌溉设施等亦是如此,它绝不是以户为单位所能承受的,因此开荒不大可能独门独户去操作,而是众多农户的集体协助。

当然,如果您是李元昌那样的豪门,或者“朱开山”那样的金主,也可试一试,像我这样的,即便送两个女朋友也不干。

从生地到熟地的开发周期很长,见效慢

别看三年免税、免徭役就乐开了花,事实上,开荒是个极其漫长的苦差事。熟荒地还好办一点,经过几年的耕种,土地的肥力会很快恢复,生荒地就很麻烦了。

比如山林地,先要伐木、烧荒,然后再经历土地翻覆、平整、去杂草,这些工作没有三五年做不到。

再比如盐碱地,要经过多年的淡水冲刷过滤,以及耐碱植物的适应,改造周期更是遥遥无期。

我们都知道东北黑土地肥沃,尤其是“北大仓”,其产量能供1.6亿人一年的口粮。但您所不知道的是,北大仓以前是“北大荒”,它的开发历经几十年,依靠的是国家力量。

整个东北从顺治年间就开始“放垦”,历经二百余年的开发,才有了如今全国农业基地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对撂荒都有很严格的惩罚措施。

《唐律·户婚律》规定: 撂荒一分地判处一年有期徒刑,额外赏赐三十鞭子,超过五分地罪加一等。

《清律·田宅》规定:每撂荒一分地二十鞭子,最多可以杖刑八十。挨完体罚后,该缴纳的税粮一粒不许少。

几乎所有朝代都规定,撂荒超过一定期限,土地将作为无主地被没收。

开垦荒地的风险太多,既要政策支持,还要提防土地兼并

您可能认为,开荒虽然慢,但咱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点一点地啃,经年累月,总会给子孙留下一笔不小的遗产吧?

您想多了,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怕是荒地,其所有权都不是你的,没有官府的批准,你私自开发和占有属于非法,轻者没收,重者获罪。

即便你老老实实按官府的规定履行手续,所谓的优惠政策背后很可能有陷阱。比如税赋虽然免了,但很可能有其它附加在土地上的苛捐杂税。

这总情况在古代比比皆是,比如明朝末年的“辽饷”,清末的“三饷”等等,这些税赋往往比正常的税赋还要高,到时候您开垦的荒地反而成了负担。

即便在唐朝高速发展的唐高宗时期,就因为额外的负担,导致大量的农户抛弃土地当“逃户”。

再比如,您好容易将荒地变成了“熟地”,很可能又要面临被豪族兼并的危险。

高额的税负导致农户越种越穷,他们只好将土地低价卖给豪族,然后给豪族当佃户。甚至严重的时候,农户甘愿卖身为奴,寄生在豪门之下。

当年西汉的没落就跟土地兼并,以及奴隶的激增有关。这两个毒瘤,导致国家收不上土地税,也收不来人头税,国库空了,豪族富了,百姓无以生计了,帝国也就亡了。

其实不光是古代,即便今天我国还有3300万公顷的荒地有待开发。

不知道您留意到一个细节没有,国家有“18亿亩农业耕地红线”,可是很多地方早就没有开发用地了,他们是如何持续开发的?

方法很简单,开垦荒地置换开发用地,本地不够可以异地采购,以确保“18亿亩”总量不变。

当然,这个采购绝不是只看数量,更要看所开垦出来的荒地的产出,想要置换,就必须确保开垦出来的荒地达到熟地的标准。

可见,开垦荒地即便是今天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何况古代?随便弄一块荒地,实现“自足自给”?我跟你赌三个!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9435efad1b2b88b18859bd9bc9eb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