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成书于500年前,但《西游记》全书仍留下了诸多悬而未解谜团。好比方寸山的菩提祖师,他法术高强,却不在天庭谋得一官半职,甘愿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林里开宗立派。
尽管吴承恩留给菩提祖师的笔墨屈指可数,然而读者们依旧对菩提祖师颇感兴趣,很想知道关于菩提祖师的点点滴滴。
一种解读之法非常有趣,菩提祖师并非天外飞仙,他也有自己的师父。
一、菩提祖师
菩提祖师出现在《西游记》的第一回和第二回,随着孙悟空走出方寸山返回花果山,菩提祖师也彻底消失在读者的视线之中。
不过,菩提祖师那高深莫测的法术依旧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精通释儒道三法,还传授了孙悟空长生术、变化术和飞行术。
然而,当孙悟空忘了初心,在洞门口卖弄神通变成松树之时,菩提祖师却拉下脸来,将孙悟空赶出了方寸山。
从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的话来看,菩提祖师并非天外飞仙,他也有忌惮之人。
二、不是天外飞仙
很多朋友受86版《西游记》的影响,认为菩提祖师属于天外飞仙,只因孙悟空初到三星洞的时候,洞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灵台方寸山,下联是:斜月三星洞,横联是:天外仙宗。
遗憾的是,在《西游记》的原著里,的确有上联和下联,但横联的“天外仙宗”却是杨洁导演自行添加的。
在菩提祖师赶走孙悟空的时候,菩提祖师的两句话证明他的确不是天外仙宗,书中是这么写的,悟空领罪,“上告尊师,我也离家有二十年矣,虽是回顾旧日儿孙,但念师父厚恩未报,不敢去。”祖师道:“哪里有什么恩义?你只是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悟空见没奈何,只得拜辞,与众相别。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注意看,祖师得知孙悟空即将犯下弥天大罪,要孙悟空立即离开方寸山,但孙悟空说了一句“师恩未报,不敢去”,于是祖师冷冷地回道:“不惹祸不牵带我就罢了”。
在孙悟空即将下山之际,菩提祖师又对孙悟空警告了一番,让孙悟空万万不可泄露他的信息,否则会让孙悟空万劫不复。
这样看来,菩提祖师并非万能的,他也有忌惮的人和事,如果菩提祖师真是天外飞仙,他挥一挥拂尘就能毁天灭地,何惧担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此外,菩提祖师传授给孙悟空的长生术也有局限性,再一次证明了菩提祖师法术虽强,但终究无法突破“天地”二字。
那时孙悟空刚练成了长生术,高兴得手舞足蹈,菩提祖师却说:“此乃非常之道: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五百年后,天降雷灾打你,须要见性明心,预先躲避。躲得过,寿与天齐;躲不过,就此绝命。”
可见菩提祖师的长生术并不能让修仙者真真正正的长生不老,虽然突破了寿元的瓶颈,但依旧违背了宇宙的规律。因此每隔五百年,天地会降下三灾在修仙者的身上,躲得过继续苟延残喘,躲不过就此一命呜呼。
眼尖的读者还会发现,菩提祖师的长生术似乎有投机取巧的迹象,竟是“夺天地造化”、“侵日月玄机”。一个“夺”和“侵”证明菩提祖师传授的长生术只是钻了天地日月的空子。
为了能让长生术能躲过天地日月的惩罚,孙悟空最后又从菩提祖师那学会了另一门法术七十二变。
而且,从原著的暗示来看,菩提祖师也有自己的师父。
三、师父是谁?
前面提到,菩提祖师洞门口的对联写着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不管是灵台方寸山还是斜月三星洞,都和一个“心”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孙悟空得了神通之后得意忘形,变得野心勃勃,这才被菩提祖师赶出了“菩提学院”。如此看来,孙悟空是通过寻“心”才找到了方寸山,继而拜了菩提祖师为师。孙悟空也是因为丢了“初心”,这才被菩提祖师扫地出门。
笔者认为,菩提祖师的师父也和“心”有关,吴承恩是借着达摩祖师面壁的故事作为原型,从而创出了菩提祖师这个人物角色。
原来当年达摩祖师不惜千里远赴中土,随后有了面壁十年的惊人之举。达摩祖师面壁期间,无非是用“心”去感悟自己、去提升自己,这就是“心头之师”的起源。而菩提祖师也有自己的“心头之师”,这位“心头之师”正是笔者前面提到的、菩提祖师法术无法突破的“天地日月”,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宇宙”。
这样一来,不仅能解释菩提祖师为何不是天外飞仙, 也能解释菩提祖师的法术为何无法突破“天地日月”,只因菩提祖师的师父正是“宇宙”,他的修为再高,依旧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和法则。
当然,以上解读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属于《西游记》万千解读中的一种,只要解释得合理,不违背原著的设定,都可以权当一笑,这也是《西游记》经久不衰、风靡不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