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俗称“数据二十条”)的发布即将一周年,各机构均在不断探索数据要素作为一种重要新型的资产形式与金融融合,以推动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数据要素在金融领域活跃度的增加,以数据要素为目标的各类金融产品和场景的探索逐步深入。”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于12月9日在该行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的“乘数而上·与光同行”商业银行数据要素研究成果研讨会暨发布会上表示,光大银行已经开始了基于数据资产的授信融资实践探索,首笔贷款1000万元在今年一季度投放。同时,该行与北京、上海、深圳、贵阳等地的大数据交易所也进行了合作,在不同区域进行了类似的试点。
数据释放价值
2022年年底,“数据二十条”正式出台。一年多来,各界围绕“数据二十条”对数据的产权、数据的流通、数据的入表、数据收益分配、数据安全治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努力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资产。
2023年12月9日,光大银行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会计核算实施方案》和《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服务研究报告》两份最新研究成果。
《企业数据资源会计核算实施方案》从政策背景、数据资源入表的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出发,深入研究数据资源入表整体目标和工作原则,提出企业数据资源会计核算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等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研究确定数据资源会计核算与计量的实施方案。最后,从政策和企业的角度提出建议和展望。
杨兵兵表示,入表是数据要素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促进数据要素更广泛流通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实现数据要素的金融价值。本研究报告从背景意义和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出发,阐述数据资源入表实施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数据资源入表的确认条件、计量方法、核算和披露方案,并以光大银行为例的商业银行数据资源会计核算与计量实施方案,从实践角度对入表进行研究和验证。
《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服务研究报告》的探索基于数据要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数据资产托管、信贷、证券化以及场景金融等方向,探索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业务的模式以及相关实施要点,推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发挥乘数作用,促进数据要素和金融服务融合发展。
杨兵兵认为,商业银行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将数据要素在各行业间流通,实现数据要素金融化,将大大推动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报告从数据资产托管、信贷、证券化以及综合金融服务场景等多维度来探讨数据资产、金融产品业务的发展现状、模式研究以及相关业务,期待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和倍增效应,推动数据要素和金融服务的融合发展。
针对光大银行对数据要素的研究路径,杨兵兵表示该行于2021年拟定了五年的研究计划,预计到2024年才能进入真正的探索阶段。但是,一些制度的出台和研究节奏都在加快,而光大银行的实践也提前到2023年上半年。“研究的思路是先从2021年的估值入手,到2022年的研究惠及数据资产入表。估值是作为入表核算的基础。2022年研究入表方向,而今年则是研究入表方法。”
“最近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金融强国,要求金融机构将服务创新聚焦在5篇大文章之中,从开头科技金融到结尾数字金融和数据密切相关,国家政策大力推行背景下金融机构数字领域创新与探索是自身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使命担当。”杨兵兵表示。数字经济时代大背景下,光大银行将与各界同仁一起坚持数据要素领域的探索,百花齐放,共同推动数据要素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乘数效应。
基础制度建设推进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主任卢延纯表示,目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依托自身的职能优势,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不久前,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刚刚印发《数据要素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将数据要素监测纳入了制度化轨道。近期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正与价格司一起组成了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公共数据价格形成相关的规定。
围绕公共数据价格形成的问题,卢延纯表示,数据不同于一般商品和服务,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但是,对制定政策部门来说必须在特殊里边找出一般的,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政策才能落地。
他认为,政府在建立数据价格的形成机制核心还是要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样一个要求,同时不断创新定价方式,使得价格机制在稳定市场供需、促进行业发展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表示,随着数据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加快推进,数据要素的资产化、价值化已成各方广泛共识。同时,商业银行是天然依赖数据的经营主体,其在数据储量、技术能力、资金实力、应用场景等方面具备引领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绝对优势,推动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释放价值,将是我国建设金融强国、培育超大规模数据要素市场的关键要素。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全力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推进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已参与多个省市、行业的数据要素市场化落地实践。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副主任王建冬表示,“十四五”是我国从数据大国迈向数据强国的一个关键时期。2021年中国的数据要素的总产量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一些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能会反超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十四五”期间,国家整个数字资源不论产量还是种类,不论应用场景还是产业价值都空前爆发,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推出数据要素改革,组建国家数据局,其实都是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
针对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情况,王建冬表示:“需要对我们这样一个蓝海有感性的认识。”据他介绍,很多机构预测数据技术可能会催生一个3000亿—5000亿元规模的数据交易市场,但是今年上半年市场的总规模仅120亿元,距离预测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
数据对于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呢?王建冬表示,清华大学的教授最近发表了一篇相关文章,对2020年全国的数据资本总量做了一个测算,达到21.8万亿元。同时,文章还给出了一个结论,2011年到2019年,数据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34.46%,已经超过技术,仅次于资本,成为第二大生产要素,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价格其实是一个核心问题,它是开启这样一个新的10万亿级市场的金钥匙。”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