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弱鸟可望先飞,网格管理员4630名,保证每个院坝都有网格员,每个家庭都有对接干部,每名干部都有帮扶对象。
落实“八个到位”。将“干部到户、见面到人,宣传到户、引导到人,政策到户、落实到人,问题到户、解决到人,产业到户、收入到人,环境到户、文明到人,帮扶到户、志智到人,效果到户、满意到人”作为干部走访基本要求,动态掌握每户家底。
提升“两力两感”。聚焦群众“致富能力、内生动力”和“获得感、幸福感”,针对贫困户评定、低保户评议、危房改造、道路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谈村务、拉家常、讲变化、讲政策,及时回应、正面引导。
二是教师家访“扶智”。抓好“三送一帮”。推行教师和贫困学生“结对子”,每月送“育”上门;组织老师当好孤儿、留守学生“临时家长”,定期送“爱”上门;组建“移动学校”,为失明失聪、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每周送“教”上门;成立“放学加油站”,开展作业辅导、兴趣培训等个性化帮扶,确保学生晚走可留校、留校有陪伴、陪伴有温度。
开展“三讲一听”。教师入户家访期间,讲学生表现、讲资助政策、讲家庭教育,听取意见建议,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实行“三进一保”。邀请家长进学堂、进课堂、进食堂,参与学生日常教育;保障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三免一补”教育资助体系全面落实。
2019年以来,全县8634名教师通过校讯通、微信群、QQ群等,实时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传给10多万名外出务工家长,促进家长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开展贫困学生关爱行动3.5万人次,帮助贫困学生2.5万名。
2、“一个先进”——树立典型引路
一是挖掘先进典型。深入31个乡镇(街道)挖掘脱贫攻坚先进典型人物,截至目前,推出扶贫典型100余人,其中驻村工作队队长24人、队员15人、基层干部62人,让大家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促进脱贫攻坚工作齐头并进。
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在贫困群众中广泛开展自立自强、孝老爱亲、邻里守望、清洁家园示范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在非贫困群众中则深入开展村级好人、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评选表彰活动。
二是宣传先进事迹。组建县级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宣讲分团,推动典型宣讲实现乡、村和贫困群众全覆盖,巡回宣讲3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2万余人。
编印《扶贫故事-绽放三峡之巅》《走过2018》,制作展映脱贫攻坚微电影《感动的爱》,宣传先进事迹;通过“奉节扶贫”微信公众号、广播“村村响”、奉节电视、奉节网等载体,讲述贫困户脱贫故事,让大家听一听,想一想,动一动,勤劳致富终能奔小康。
三是激励先进作为。深入挖掘榜样,评选表彰先进。截止2018年底,9人获得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奉节县评选表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0余人。
坚持有为有位,把“三大攻坚战”“十项行动计划”等一线作为培养、发现和选拔干部的主战场,对在急难险重岗位上做出贡献或关键时刻勇担重任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或顺向交流,有力营造勇于担当、争相干事的浓厚氛围。
3、“一次回乡” ——“两回两讲两解”
创新实施“回乡回访、讲政策讲变化、解民怨解难题”,促使干部下到基层,争取群众理解,化解群众怨气,和谐干群关系。
一是回乡回访,以“听民意”拉近感情。发动和组织驻村工作队队长、帮扶单位负责人、各级领导干部1000余名,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回到家乡、回到工作故地和联系村,深入村社、院坝、农户实施“浸入式”走访2万余人,征得意见和问题5.8万余条。
重点走访上访户、问题户、贫困户、老党员等,并建立走访反馈机制,收集党员领导干部意见建议2320条。
二是讲政策讲变化,以“释民惑”赢得理解。每季度在所联系村列席一次村支两委会议或党员会议,上党课、讲政策、讲变化,深入讨论本村发展规划、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院坝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答疑释惑,增进互信。
同时组建27个宣讲团,深入各乡镇、村社、院坝,发放便民服务手册、政策解答挂历等资料2.1万余份;开展“两回两讲两解”文艺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019年以来,708名县管领导干部主动回乡回访1856次,召开宣讲会712场次,收集群众建议428条,推动24个民生项目落地。
三是解民怨解难题,以“应民需”获得认可。开设“民生之声”网络问政平台,畅通线下接访、线上问政渠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600余条,解决群众困难和信访矛盾纠纷630余起。
群众反映和干部实地调研相结合,摸清问题症结,制定解决措施,化解邻里纠纷、纾解征地拆迁补偿等矛盾,通过“两解”渠道解答、处理难点、热点遗留问题共计2574件,办结率达98%。
针对产业发展、交通水利建设等民生工程,采取“填写群众意见收集单,村级、乡镇、县级部门三级研究,三上三下跟踪落实,驻村领导跟踪督导办理进度”方式,确保落实落地,共推动民生工程587个,投资近5亿元。
4、“一片产业”——夯实增收基础
一是延伸价值链,扩大产业覆盖。实施“一乡一主导”“一村一特色”“一户一门路”产业扶贫推进行动,建成“4+3+X”特色产业大体系,以脐橙、油橄榄、中药材等为主导产业,推动特色产业链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覆盖,对10万亩油橄榄产业“增量提质”、10万亩药材产业“壮优强特”、100万只山羊产业“扩量提优”、30万亩脐橙产业“提质增效”。
突出特色分类发展,以县城为中心,完善龙会花谷、天鹅湖、铭阳脐橙采摘园、鹤峰水果采摘园等乡村旅游点,打造“县城1小时”特色乡村旅游圈;以天坑地缝名胜风景区为依托,完善卡麂坪、龙门客栈、露营基地、森林体验和滑雪场等项目,丰富乡村旅游体验游,打造“景区1小时”乡村旅游圈。
制定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滑雪4条精品旅游线路,引导贫困群众资本入股、发展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等,带动贫困户4000余人就业创业,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二是延伸循环链,促进融合发展。大力开发文化底蕴丰厚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土鸡蛋、腊猪脚、方竹笋、脐橙、党参等农特产品变热销商品。挖掘脐橙历史文化,打造脐橙主题公园、采摘园,促进旅游和脐橙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
大力培育网上村庄和农村淘宝等互联网主体,依托阿里巴巴、味道网、敦煌网、中药材天地网等平台,通过淘宝聚划算、众筹等营销活动,全力冲刺农产品上行,2018年农特产品网络零售额3.42亿元,通过电商为贫困农户节支1200万元,实现增收2619万元。
三是延伸利益链,完善机制联结。创新“公司+贫困户”“贫困户+金融扶持”等多种带动模式,让贫困户同资源、资金“联姻”,确保家家都有“利益链”;嫁接“龙头企业+贫困户”,让贫困户既当工人又为股东,零风险,保底分得分红。
奉节县鑫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践“无形股份+生产收益”“优先聘用+产业补助”“订单农业+示范带动”利益联结模式,带动200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万元;烟草产业实施“‘一村两户’ +贫困户”“ 合作社+职业烟农+贫困户”“ 土地租赁+入股分红”“ 循环农业+技术创新” 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8个贫困村、470余户贫困烟农户均种烟增收10.58万元。
5、“一项技能”——提升致富本领
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广覆盖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群众致富能力,让贫困户拥有一技“生钱之道”,变“体力型”劳动力为“技术型”劳动力。
一是统筹培训资源。在全市率先整合人社、扶贫、民政、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培训项目和资金,推行职业技能培训全县“统一制定计划、统一选择机构、统一下达任务、统一培训标准、统一组织鉴定、统一检查验收”,实现技能培训“量质双升”。
统筹推行全县职业技能培训,直补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土专家、实用人才等就地实训教学,提高村民实用技能,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每年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近300万元,促进实用性人才健康可持续增加。
对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的政府全贴息、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捆绑帮扶责任人项目规划、贷款推荐、项目跟踪、贷后管理四项责任,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
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县扶贫办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厨师、挖掘机、电焊工等市场紧缺行业,将贫困户送出去学;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委等多家部门利用行业特长,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开展“私人定制”培训特色养殖、建筑务工、家政月嫂、淘宝运营等项目,让贫困户住到县里学;深化“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将科学技术送到村、送到院坝、送到贫困户田坎上,使贫困户坐到家里学。
培养生态特色种养殖、建筑务工、家政服务、公益性岗位等实用技术10157人次,培训电商扶贫创业人员210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田间学校”辐射30%以上贫困人口,激发1.7万余户贫困户利用所学技术发展产业和务工就业,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开展居家康养、环境卫生、尊老护幼等各类培训32班次,贫困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三是打造培训品牌。坚持问题导向,实行按需培训,构建群众“点菜”、政府“买单”的培训模式。针对市场前景看好的家庭月嫂、养老护理、育婴育幼等家政服务业,广泛动员群众报名,严格乡镇选拔、县上初审、市上审核。
邀请国内名师专家前来授课,现场“双向选择”,统一组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提高培训就业率,为江北、沙坪坝区等主城区输送家政服务人员43名,其中余春、李向冰等9人荣获重庆市民政部门颁发的“金牌月嫂”称号。
6、“一场洗礼”——净化乡风民俗
坚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培育发展乡贤组织为载体,积极开展感恩教育、风气教育和脱贫致富自尊教育,移旧俗、除陋习,尚科学、倡新风,保稳定、促发展,积极净化乡风民俗,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创新工作架构,发挥乡贤纽带作用。吸纳乡贤人士202人,组织开展乡贤文化进祠堂、进课堂、进讲堂“三进”活动;开展“讲文明、晒家训、赛家风”活动,寻找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品德美的 “四美家风家训”,把乡贤文化和宗族文化有机结合,让“爱国爱乡、孝老爱亲”融入乡村治理,充实村规民约。
组织184所学校开展“学乡贤”活动,开展以乡贤为原型的校园文艺创作活动,以讲故事、图片展览、文艺汇演等途径,让乡贤文化在校园广泛传播,引导14万余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办“道德讲堂”,把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代新乡贤请进讲堂,讲有温度、有深度的好故事,利用广播“村村响”终端开展乡贤文化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深入民心。
二是探索“三会”自治机制,找准移风易俗方法。推行“村(居)民委员会+村(居)理事会+村(居)监委会”的“三会”自治机制,390个村(社区)选举产生4306名村(社区)理事会成员、1378名村(社区)监委会成员,采用“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事”四个工作步骤,对村(社区)重大事务进行讨论决定并实施监督管理,强化基层权力监督制约。
理事会牵头建立红白理事会、管水管路、邻里互助等村民自治组织,广泛了解民情动态、化解邻里纠纷、倡导移风易俗,仅2019年上半年就化解调处各类纠纷300余起,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30余家,群众信访同比下降30%。
通过入户走访、邻里约谈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建议,采取“一村一策”形式,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抓好日常宣传引导。
三是潜移默化影响,深入推进乡村文明。深入挖掘“奉公守节”“忠孝仁义”等奉节本土文化,梳理姓氏家风家训,通过历史典故、群众身边榜样影响教育广大贫困群众。
开展“和谐邻里·崇德向善”润化环境建设行动,在人口聚集地建设特色鲜明的“好人墙”,推行院坝房屋“六整齐”、村容村貌“六统一”的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群众自导自演,采取小品、快板、歌舞等多种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移风易俗故事演出来、说出来、唱出来。
党员干部带头举行移风易俗签名承诺活动,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倡导从我做起,并利用广播喇叭、出动宣传车、张贴宣传标语、发放明白卡等形式,引导广大村民摒弃陈规陋习,践行勤俭节约。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奉节县坚持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有效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致富本领“拔穷根”。全县共有2300余户贫困户主动提出脱贫申请,真正走上“志智双扶”下的脱贫致富之路。
来源:奉节扶贫 文:刘圣宇 黄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