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张鲁一、于和伟、陈瑾、王子文等人主演的国产科幻剧《三体》即将完结之际,成功完成评分平台实时人气排行榜,获得26万人评分、8.3分的高分,成绩相当好。
一方面电视剧评分,另一方面相对于电视剧《三体》,有不太被关注的数字。 那是评分平台上8.5万人的小组讨论。
8.5万人的小组讨论是什么概念?
相比之下,网络直播热度接近《三体》的其他两部电视剧,小组讨论人数分别为2325人和182人。
当然,每部电视剧的题材、观众和主创价值倾向都不一样,这样比较是不完全公平的。 另外,《三体》电视剧有《三体》原作的大背景支撑。 《三体》从台前到台后都在尽一切努力,让全剧观众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能说想调查电视剧的细节,创作电视剧
《三体》的观众如此有动力,也是《三体》的主创们有意无意地提前达成了——“ 《三体》核心才是最珍贵的……创造与过去商业化作品不同的东西”的共识
《三体》 8.3高分的基础在于主创们的这一共识。 平台方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将首先服务核心书粉,通过书粉扩散到周边科幻粉丝、高知集团以及更多的电视剧观众。
只是,漂亮的事情人人都说,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 近日,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视觉导演陆贝珂与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王一、中科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王元卓、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刚利军进行了在线对话,了解主创团队为拍摄《三体》做了哪些准备
电视剧《三体》原是一个“三替三”的故事,一次碰壁,4年的研究和17年三体球迷的坚持换来了8.3分,26万人评分和8.5万人的小组讨论。
这次《三体》主创与科学家们的对话,一开头就揭示了“三替三”的真谛。 如果爱《三体》,我们就是朋友。
《三体》总导演杨磊、视觉导演陆贝珂是三体迷,他们在2006年接触了《三体》原著。 那时《三体》正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 掐指一算17年过去了。
让两个17年的老粉参加你喜欢的作品的电影化制作,有时是给自己找难题。 用总监的话来说,“拍了《三体》,我就像信徒结束了宗教仪式一样,非常兴奋”。
他花了四年的时间研究原作的细节,从1969年的东北到2007年的北京,还学习了长达三个月的拍摄以外的东西。
三个月,放在某剧组那里,给他们拍了两部电视剧,但是《三体》实际开始拍摄的时候,他们撞到了墙上。 虽然只有一次,但很致命。
虽然知道了细节的研究,但是如果想让观众也有同样的感受的话,就必须实行细节。 从道具到场景都要配合实际原型。 就像旁边的《流浪地球》一样,必须要找“代表队”吗?
不用说,“国家队”肯定那么难找。 否则,怎么叫“国家队”呢? 《三体》试图咨询纳米中心等科研机构被拒绝,得到的答复是“科研机构不接待剧团”。
是的,我不卖关子。 《三体》最终得到了科研机构的支持。 还记得“三替三”的真谛吗?
——如果你爱《三体》,我们就是朋友。 另外,不知道科研机构隐瞒了多少17年的三体迷。 知道《三体》剧组的拍摄是必要的之后,还有接待。 还有讨论会。 还有座谈会。 主创们只是付出了“小小”的代价,被博士和博士后们折磨。
不难想象主创们当时经历了什么样的场面。 这些酷刑和求知欲在《三体》广播前后也在8万5000人的小组中重复。
“高能物理、信息智能、宇宙空间等科学知识如何巧妙融合”“宇宙的余晖是什么样的呢”“叶文洁当时是如何表达宇宙信息的”等等,主创们都思考过,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发现很多人
《三体》主创们的努力也没有辜负,他们在这次对话中提到的许多内容,得到了《三体》小组讨论的隔空响应。
例如,关于魏成这个角色的细节塑造,《三体》的主创们从科学的角度对魏成进行了延伸,配合演员的表演,让观众觉得有这样的数学天才。
最后,借用凌晨2点讨论电视剧《三体》的真爱观众的感想也结束吧。
像《三体》这样细节的电视剧非常适合长尾路线,希望观众们在足够的时间里,能感受到主创们的努力和用心。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